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7篇
地球科学   1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北京西山不仅以地质构造现象丰富、典型著称,而且发育了十分壮观的似峰丛岩溶地貌和石花洞等大型旅游洞穴。本文研究表明: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是造成区域不同岩溶地貌单元差异的两个重要控制因素。地质构造控制了岩溶发育的宏观选择性作用;新构造运动特点决定了岩溶发育具阶段性和继承性,是该区一些特殊岩溶形态形成、发育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72.
广西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典型植物水分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艳  蒋忠诚  李衍青  胡阳 《热带地理》2015,35(3):416-421
以广西岩溶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的典型优势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氢氧和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叶片水势和土壤水势等,分析广西石漠化地区典型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加剧,植物叶片水势和d13C值呈降低的趋势,但并没有呈直线下降,且不同石漠化程度下植物的水势和碳同位素差异性均不显著。在轻度和中度石漠化环境下,灌木主要以吸收土壤水(>70%)为主;重度石漠化环境下,黄荆以夏季早期降雨储存在裂隙孔隙中的水(71.1%)为主要水源,而红背山麻杆则主要吸收土壤水(57.6%)和夏季早期降雨储存在裂隙孔隙中的水(42.4%)。土壤水是石漠化地区植物水分利用的重要来源,在重度石漠化环境下,植物对岩溶裂隙水的利用比例增大。为适应石漠化地区水分不足的现象,植物具有相似的水分利用策略:保持比较低的水势,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植物对不同水源的利用存在转移以适应石漠化环境的加剧。  相似文献   
73.
以云南省泸西县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弹性力、生态支撑力、生态压力3个维度将生态承载力目标分层,结合研究区石漠化严重、水资源匮乏、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的特点构建了岩溶石漠化县的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客观有机结合的赋权方式,评价了泸西县2008-2017年生态承载力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生态弹性力指数波动剧烈,生态支撑力指数稳定上升,生态压力指数略有下降,生态承载力指数由0.269 2增加至0.759 0,由低承载力上升到较高承载力,虽然在2012年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有所下降,但是承载力整体上升明显,泸西县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所提高,可持续发展状况有所提升;受岩溶断陷盆地坡度陡、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等问题的制约,叠加原始粗放的耕作方式,泸西县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仍制约着泸西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4.
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植被关键技术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对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应以“结构-过程-服务”为指导框架,加强岩土组构等地质环境背景、水土过程和石漠化过程以及关键服务功能维持和提升机理的基础研究,加强功能型植被、关键共性和个性技术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的配套和优化,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适用性评价和推广应用,完善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主体功能区评估和生态补偿,有效准确的治理石漠化,以促进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5.
岩溶作用促进大气二氧化碳汇过程不仅局限于碳酸盐岩地区,而是涉及全球陆地地质岩石地区,因此以前仅考虑岩溶面积计算的岩溶碳汇量偏低,需要以河流流域为单元全面计算全球岩溶碳汇效应。除了产生河流溶解无机碳被带入海洋外,岩溶作用还可通过水体生物吸收形成颗粒有机碳以及在岩溶土壤中固定有机碳等方式形成碳汇,因此,岩溶地质过程固碳形式多样。其中,仅全球水生生物固定岩溶水重碳酸根产生的有机碳近0.5Gt,生态恢复可促进岩溶土壤有机碳固定及岩溶流域碳汇,我国西南石漠化治理工程至少可增加岩溶碳汇2~3亿t,如果重视岩溶增汇技术的应用,全球岩溶碳汇效应将非常显著。所以,岩溶碳汇研究意义重大,岩溶碳汇效应更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76.
基于Google Earth的果化示范区石漠化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充分挖掘Google Earth(GE)提供的免费数据,可以克服数据缺乏区域无图可用的困难。以典型峰丛洼地果化示范区为例,基于GE和GIS技术,建立了果化示范区数字高程模型。利用植被覆盖度和坡度两个指标对研究区域2003年石漠化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03年示范区石漠化面积为5.63km2,比重高达64.7%;研究区域以轻度石漠化为主,轻度石漠化面积为3.92km2。   相似文献   
77.
岩溶地区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岩溶地区生态系统中养分储存和运移为中心,综合研究了矿物分化、大气降水而引起的养分输入,淋溶流失、水土流失造成的养分输出,以及与生物导致的养分内部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讨论了岩溶生态系统养分的流入、保持和流失之间的平衡,并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建立系统内各养分体系之间的反馈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78.
贵州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56,自引:12,他引:44  
贵州六盘水市石漠化面积2575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6%,是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在西南岩溶区很有代表性: 一是岩石裸露、植被覆盖率低; 二是坡度大、岩溶裂隙发育;三是土地质量差、环境容量小; 四是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如: 强烈的岩溶化过程,陡峻、封闭的地形,地表、地下双层岩溶结构,缓慢的土壤形成过程,植物的生态效率低等;又有人为的原因: 大规模砍伐森林,烧山,不合理利用土地,过度放牧等。六盘水石漠化主要防治措施应包括:(1)是开发和调蓄表层岩溶水资源;(2)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3)是以因地制宜培植当地名特优植物资源为主体,发展生态农业;(4)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5)开展扶贫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79.
岩溶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46,自引:7,他引:39  
西南岩溶山区又称岩溶脆弱生态区, 该区生态系统功能脆弱、抗干扰能力低, 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急需修复和重建。针对西南岩溶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从景观、系统、生物群落、种群等层次论述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及其具体的运用。以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为指导, 进行土地利用的优化设计,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通过全面封育与先锋群落的构建、实行乔灌藤草优化配置、生态防护林体系与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结合, 恢复良好的森林植被, 是岩溶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80.
广西干旱喀斯特平原的干旱及其成因量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作为广西的重要粮食基地的喀斯特平原区,是气候干旱和喀斯特干旱迭加的地区,干旱问题已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主要通过以往的研究资料的分析、计算,从造成干旱的气候、喀斯特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3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干旱形成原因和量化干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是产生干旱的基本原因;可溶岩地质基础是干旱形成的重要原因; 人类不合理活动则加重了旱灾的程度。其干旱程度,在峰丛谷地农业区最为严重,峰林谷地农业区和峰林平原区中等,孤峰平原区最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