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8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149篇
医药卫生   623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419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71.
目的测量2450MHz频率下蒸馏水和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复介电常数,用以判定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法根据微扰法得到复介电常数的测量公式,然后通过实验对已知参数的蒸馏水和NaCl溶液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复介电常数和电导率,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误差分析,其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明,最终结果可与M.I.T标准较好地吻合.结论这种系统可较好地测量2450MHz频率下高损耗介质的复介电常数,测量系统的主要误差是由介质体积的误差引起的,因此精确测量介质体积是测量生物组织等高损耗介质复介电常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宽叶缬草提取物(VOL)对戊四氮(PTZ)致癫大鼠模型的脑电和行为变化的影响.方法:用PTZ 37.5mg/kg腹腔注射Wistar大鼠28天建立慢性癫癎模型,同时胃管分组给予VOL 500 mg/kg、1 000 mg/kg、1 500 mg/kg,每天三次,观察大鼠行为及脑电变化.结果:PTZ致癫癎大鼠在28天时87%为重度发作,脑电发作潜伏期及癎波密度分别为4.01±1.70 min,145.75±19.84个/min ,应用三种不同剂量的VOL治疗三周后大鼠癫癎发作程度明显减轻,脑电发作潜伏期延长,分别为7.36±2.18 min、9.42±2.05 min、11.19±1.95 min,癎波密度减少与PTZ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且高剂量组更明显.结论:VOL能有效对抗PTZ的点燃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在第3周时才开始显效.  相似文献   
73.
耳穴电参数时变关系实验表明,在测量起始t<2τ时,因瞬变作用,电位E(t)和压降U(t)为瞬态响应,响应函数呈指数关系,特征参数为弛豫时间τ,τ≈RC;t>2τ时,为时变间期。电路分析给出数学描述,并与耳穴和模拟实验结果较相符。提示,时变特征应以t>2τ后提取,静态电测量时,采样应避开瞬变期,可提高准确性。该工作对正确鉴别时变性和特征提取,全面认识耳穴电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以基因表达谱芯片对Ty2 1a免疫前后小鼠肠细胞 (包括肠粘膜上皮细胞和肠上皮间淋巴细胞 )基因表达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比较。将 490条经抑制消减杂交法筛选出的与小鼠Ty2 1a免疫相关的cDNA制备成表达谱芯片 ;利用免疫前后小鼠肠细胞的mRNA通过逆转录方法 ,将Cy3和Cy5两种荧光分别标记到两种组织的cDNA上 ,制备成cDNA探针 ,并与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及扫描 ,单点重复 2次实验 ,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判定基因是否在上述两种细胞群中有表达差异。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 98条 ,其中 92条为表达上调基因 ,6条为表达降低基因。提示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是高通量进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的方法 ,可同时定量研究大量的基因表达水平 ,从而鉴定可能参与免疫的基因。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对移植供肺具有长期保护作用的新技术。方法用自制的GPC-Ⅱ-3液,以间歇低温灌流的方法保存兔肺24~192h,观察其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保存120h以内的肺,其组织结构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肺泡、各级支气管、血管的结构清楚、支气管上皮结构完整清楚,上皮细胞胞核清晰,染色质分布均匀、肺泡完整,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清楚。部分肺泡腔中,可见结构清楚的尘细胞及其吞噬的粉尘颗粒;保存144h的肺,细胞成分的染色似乎有所加深,其余结构无明显变化。保存168h的肺,肺泡、各级支气管、血管的结构依然清楚,但细胞成分的染色有所加深,部分支气管上皮细胞有脱落现象。保存192h的肺,细胞成分的染色明显加深,有固缩迹象,支气管上皮有脱落现象加重。结论用GPC-Ⅱ-3液以低温冷藏的方法能够保存兔肺的组织结构120h。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测双价痢疾工程菌苗滴鼻免疫小鼠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淋巴组织细胞表型的变化,探讨痢疾菌苗滴鼻免疫对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分别以FSM-2117和FS-5416痢疾菌苗经滴鼻途径免疫小鼠4次,菌量依次为5×106、1×107、4×107和4×107CFU/只,对照组给予PBS,间隔2 wk。4次免疫后7、30和90 d活杀,分离NALT、鼻通道、脾、小肠PP结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4次免疫后7 d,小鼠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鼻通道(NP)和Peyer’s结(PP)淋巴细胞中,CD3 T细胞数均显著增加,其中以CD4 T细胞增加为主。FSM-2117免疫组的脾细胞中B220 细胞显著增加;而FS 5416免疫组的脾细胞中CD3 T细胞显著增加。4次免疫后30 d,NALT、NP和脾淋巴细胞仍出现上述变化;而90 d,仅NALT和NP淋巴细胞出现上述同样变化。结论:两株双价痢疾菌苗滴鼻免疫小鼠后,能有效地诱导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且持续时间较长,但该免疫应答的减弱是从距免疫部位较远的部位而开始的。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前后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血清瘦素及卵巢ob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60日龄雌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PCOS组(15只);二甲双胍治疗组(15只)。后两组先参照PoretskyL[1]等方法复制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PCOS组喂服生理盐水,治疗组喂服二甲双胍,21日后脱臼处死各组大鼠并取材。采用放免法检测3组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卵巢ob基因的表达。结果PCOS组大鼠血清Leptin水平显著升高,卵巢ob mRNA表达增高(P〈0.05);二甲双胍治疗后血清Leptin水平下降,卵巢ob mRNA表达降低(P〈0.05),但仍略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脂肪酸氧化,减少糖-脂肪酸转化,降低血糖,从而降低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78.
刘思泰  邓燕  王华  傅航  黄德嘉 《微循环学杂志》2006,16(1):17-19,22,F0004
目的:探讨腺苷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的保护作用,以及这种保护作用与腺苷对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影响的关系。方法:制作离体兔心急性心肌梗死模型。30只兔心随机分为三组:A:假手术组,B:心肌梗死再灌注组,C:腺苷+心肌梗死再灌注组。分别取灌流开始5min和再灌流90min时冠脉流出液2ml,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含量。灌流结束时,测量无复流区域面积的百分比,并在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1)A组灌流开始与结束时和B组、C组开始灌流时冠脉流出液中LDH、CK含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B组各项化验指标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3)灌流结束时,B组与C组相比NO的降低和ET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4)C组和B组比较无复流区域面积百分比明显缩小,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腺苷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腺苷升高NO和降低ET的作用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9.
本文选用微量组胺测定技术,对中华硬蜱(Ixodessinensis)雌性成虫叮咬初次和再次感染宿主(家兔)血液和局部皮肤组织中组胺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家兔后吸血量233.78±40.53mg,宿主血液和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第5天达高峰,分别为405.44±120.29ng/ml和362.34±84.72ng/g,而中华硬蜱再次叮咬感染组家兔吸血量为96.42±36.28mg,宿主血液和局部组织中组胺迅速升高,24小时达高峰,分别为642.43±146.47ng/ml和1152.53±203.96ng/g,与初次叮咬组胺含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组胺与宿主产生对蜱感染的获得性抵抗力有关。  相似文献   
80.
Hsp65与HBV多表位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免疫应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并表达一种由 Hsp65、通用辅助T细胞表位(PADRE)和HBV表面抗原与核心抗原的多个表位组成的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简称为Hsp65-HBV).方法 采用PCR方法人工合成由PADRE和HBV的多个表位组成的基因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Hsp65后.利用大肠杆菌进行融合蛋白的表达.用纯化后的蛋白免疫nalb/c 小鼠.将小鼠脾细胞用HBsAg 装载的P815细胞在体外刺激5 d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FN-γ 细胞的频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IgG1和IgG2a)的产生.结果 由Hsp65、通用辅助T细胞表位(PADRE)和HBV的多个表位组成的融合蛋白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高水平的表达,能诱导小鼠产生IgG2a亚型的特异性抗体,并能诱导 HBV 特异性的 IFN-γ 的淋巴细胞的产生.结论 获得了大肠杆菌表达的由Hsp65、通用辅助T细胞表位(PADRE)和HBV的多个表位组成的融合蛋白,并能被机体以MHC-Ⅰ途径递呈,为检测本融合蛋白是否能激发出HBV特异性CTL反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