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科学   16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study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imate variability research. In view of insufficient efforts spent on multidecadal and ENSO-scale changes of the climate, the present paper undertakes study of > 30 year slowly-varying means, called climate base state (CBS), of northern winter AAC's in the past 100 years and more, with the CBS variability and its temporal evolution investigated, indicating that Aleutian low and Icelandic low (North Pacific high and North American high) experience maximum (minimum) variation in the CBS. The CBS exhibits two modes for its variation. The positive (negative) phase of mode Ⅰ presents a weak (strong) NAO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 weaker (stronger) NPO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a robust (feeble) Siberian high and a quite weak (vigorous) Aleutian low whilst the positive (negative) phase of mode Ⅱ reveals a feeble (strong) Aleutian low and a weak (robust) Siberian high. Also,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cent CBS of northern circulations is in a remarkably negative phase of mode Ⅰ and a noticeably positive phase of mode Ⅱ, viz., in the background of slowly-varying circulations of an exceptionally weak Siberian high, an extremely vigorous Aleutian low and an intense NAO. The background field is likely to persist for a matter of 30 years such that northern winter temperature is expected to be in such a warm situation for a long period to follow.  相似文献   
72.
73.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ENSO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4.
中国降水场QBO分布型态及其长期变率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采用带通滤波法,奇异谱分析(SSA)和小波分析(WTA)综合研究了近50年中国降水场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分布型态及其长期变率特征。结果表明,QBO分量在中国降水场年际振荡中举足轻重,具有显著而稳定的特征: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QBO分量振幅较大,频率较小;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振幅有所衰减,频率有所加大;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频率再次减小,振幅也相对较小;90年代中期,振幅和频率都有增大的趋势。准两年振荡在不同季节主型态中表现有所不同,在冬、夏季表现较强、秋季次之,春季最弱。  相似文献   
75.
By using the significance test of two-dimensional wind field anomalies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experiment scheme, the significance features of wind field anomalies are investigated in relation to flood/drought during the annually first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east of Lake Baikal and central Indian Ocean are important factors.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ern India in January and the northwest Pacific in March may be strong prediction signals. Study also shows that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bears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filed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in March.  相似文献   
76.
江苏省雨日及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颖  封国林  施能  甄淑红 《气象科学》2007,27(3):287-293
利用江苏省1960—2000年1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41 a来江苏省年、季、月雨日的时空特征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年雨日已经明显减少,平均每10 a雨日减少10.4 d。各季的雨日都呈负趋势,平均每10 a季雨日减少2.6 d。而秋季雨日减少最明显也最多。雨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江苏省的年雨日东部比西部减少的多,东部雨日每10 a减少14.6 d。月雨日也呈减少趋势,尤以4月、9月明显。雨日的长期趋势变化与降水量的长期趋势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表现在长期趋势变化的强度上、范围上。总的来说,雨日的负趋势变化要强于降水量,负趋势的范围也要比降水量来得广一些。  相似文献   
77.
东亚冬季1000hPa环流异常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NCEP/NCAR 1951/1952~2003/2004年东亚冬季1000hPa风场进行向量EOF分解,研究其第一特征模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EOF1时间系数能够很好地刻画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化。强(弱)EOF1时间系数时,冬季我国气候冷、干(暖、湿),次年春季东北及河套等地区的温度明显偏低(高);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明显偏少(多),华北和华南降水则偏多(少),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温度偏高(低),华南及西南地区夏季则温度偏低(高)。  相似文献   
78.
全球陆地降水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英国东安哥拉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Hulme博士最新的1900-1998年的全球降水量资料是目前年代最长的,对此格点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季风区是降水变化率最大的地方,还给出了从该资料中读取全球几个著名的季风区降水量的方法;指出了所读资料的可靠程度;计算与分析了近百年全球陆面1月、7月降水序列,指出7月份降水无明显趋势,1月份降水有弱的上升趋势,序列中存在明显的2-7a、13a和20a左右的周期,为进一步使用该资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9.
东亚冬,夏季风百年强度指数及其气候变化   总被引:35,自引:15,他引:35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东亚夏季风突变增强,与半半球夏季地面气温突变增是同步发生的,但是,科季风不太明显的突变发生于1958年,此外,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与北半球地面气温的关  相似文献   
80.
施能 《应用气象学报》1996,7(2):175-182
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近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弱冬季风时,我国天气气候是暖、湿;强冬季风时,则冷、干。但是,季风与我国气候在近40年中的趋势变化关系则不如其年际、十年际变化更密切。近40年来,我国冬季气温已明显升高,季风减弱,但不太显著。80年代中期开始,冬季风已明显减弱。此外,还指出,东亚强冬季风时,大气环流具有强WP型、弱EU遥相关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