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Ag纳米粒子修饰多模光纤的拉曼增强特性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分析研究光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探针 的拉曼增强特性,采用简单廉价的化学方法制备Ag纳米颗粒修饰 光纤SERS探针,采用罗丹明6G(R6G,Rhodamine 6G)作为探针分子进行了不同浓度R6G溶 液(10-7~10-9M)的拉曼测试实 验和浓度为10-6M的R6G溶液的Time-course SERS Mapping实验,研究了该光纤 SER S探针的拉曼增强特性,制备的光纤SERS 探针样品检测R6G的极限浓度低至10-9M;在Time-course SE RS Mapping实验中,分 析验证了探针分子溶液蒸发过程对光纤 SERS探针的拉曼增强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制备的光纤SERS探针对荧光噪声没有抑 制作用,导致所测得探针分子 的拉曼光谱受探针分子溶液状态、测试方式的极大影响。当溶液充足时(浸泡状态),所测 光谱信号荧光噪声与有效拉曼光 谱信号都比较大;在溶液干燥过程中,所测光谱信号荧光噪声与有效拉曼光谱信号都减少, 但荧光噪声减小幅度远大于拉曼光谱信号。  相似文献   
72.
通过拉伸、冲击和断裂韧性等力学试验方法以及扫描电镜对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Cr3SiNiMoV的力学性能和组织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热力学平衡计算(Thermo-Calc软件)方法,得到该钢的平衡相图。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回火温度的升高,30Cr3SiNiMoV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降低;而冲击韧度随温度的升高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冲击断口形貌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逐渐由韧窝型断口向准解理型断口过渡;30Cr3SiNiMoV钢最佳的回火温度为240℃。  相似文献   
73.
为准确评价小流域山洪灾害风险,针对小流域山洪特点及成灾机理,以栾川小流域为例,选取汛期年最大1、3、6、12、24h降雨量及年均暴雨日数为致灾因子,地形高程、坡度及水系分布为孕灾环境,沿河两侧村镇人口和房屋密度为承灾体,构建了小流域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关键致灾因子、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依托ArcGIS空间分析叠加功能得到小流域山洪灾害危险性分布图、易损性分布图和山洪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栾川小流域中上游部分地区如常村、么坪村、新立村等所在的小流域属于山洪灾害高风险区,占流域总面积的15.4%,这些地区年最大降水量普遍较高,且沿河居民住户相对集中,山洪灾害风险等级最高;山洪灾害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流域下游,如西地村、上河南村等,此结果与小流域历史山洪灾害分布情况相一致。分析结果可为有关部门防洪减灾提供依据,也可为同类小流域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以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单酯(HPHP)与丁二酸(SA)缩聚反应合成聚酯二醇,再与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100)和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甲烷(MOCA)反应制备聚氨酯(PU)阻尼材料,研究了聚酯二醇分子量对PU阻尼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以及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聚酯二醇分子量增加,PU阻尼材料的损耗因子最大值(tanδmax)显著提高,Tg先降低后升高;PU阻尼材料的硬度、拉伸强度和撕裂(直角)强度明显下降,而扯断伸长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5.
介绍了水悬浮剂的优点以及配制40%百菌清·嘧霉胺悬浮剂的方法,通过助剂的筛选,检测各项技术指标,确定了40%百菌清嘧霉胺悬浮剂的稳定配方,该方法下,制剂悬浮率>90%,平均粒径〈3μm,稳定性合格,达到国家各项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76.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因人为干扰造成原有湿地大量消失,导致流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受季节性洪水影响,人水争地矛盾尖锐。为了重现流域湿地曾星罗棋布的原生态景观,本文提出将淮河人工修建的行蓄洪区部分恢复为湿地,以实现防洪减灾、洪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划分淮河行蓄洪区演化阶段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入户访谈和相关统计数据,以干流21个行蓄洪区之一的濛洼蓄洪区为例,论证了行蓄洪区湿地恢复的驱动力,旨在为建立淮河流域人水和谐的洪水管理新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野蚕是相对于家蚕而言生长在野外的一类吐丝昆虫,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发现并利用野蚕。自先秦至宋元时期,人们对野蚕的认识经历了初步了解、祥瑞征兆、渐趋理性、价值发掘的流变过程;野蚕人工放养于明代末年在山东东莱地区兴起,随后在清代各地官员的劝导与推广下,逐渐由山东遍及全国各地,野蚕产业呈现繁盛局面。  相似文献   
78.
为探索蓄滞洪区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调整方向,以淮河蒙洼蓄洪区为例,将遥感解译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评价了土地利用方式在2000-2014年间的时空变化过程。通过构建"居民点减少"、"农田减少"和"协同作用"3类24个子情景,运用CLUE-S模型,预测并模拟了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蓄滞洪区土地利用方式受工程措施和政策因素影响显著;林地、水塘、农田和居民点4种地类之间,存在空间分布的竞争性行为:在上游和中游湖心庄台居民点附近,林地的优先级高于水塘,在下游堤防和河渠附近,水塘的优先级最高,此种分布特征可起到径流削减、涵养水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为探索蓄滞洪区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调整方向,以淮河蒙洼蓄洪区为例,将遥感解译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评价了土地利用方式在2000-2014年间的时空变化过程。通过构建"居民点减少"、"农田减少"和"协同作用"3类24个子情景,运用CLUE-S模型,预测并模拟了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蓄滞洪区土地利用方式受工程措施和政策因素影响显著;林地、水塘、农田和居民点4种地类之间,存在空间分布的竞争性行为:在上游和中游湖心庄台居民点附近,林地的优先级高于水塘,在下游堤防和河渠附近,水塘的优先级最高,此种分布特征可起到径流削减、涵养水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