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应用微阵列初步探讨63例脑胶质瘤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目的应用微阵列考察不同类型脑胶质瘤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信息。方法术中收集不同类型胶质瘤共63例以及5例正常脑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成32P标记的cDNA探针,与Atlas人肿瘤微阵列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获得微阵列杂交图,应用AtlasImageTM1.01a分析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肿瘤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结果高恶性度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多,而低恶性度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少。15个在胶质瘤中差异表达频率最高且表达趋势一致的基因中原癌和抑癌作用基因约各占一半。大部分已知与胶质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已有报道相符。结论胶质瘤是一种多基因病变,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胶质瘤的发生可能是促进和抑制肿瘤作用基因失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ef-1蛋白、NF-κB及IκB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ef-1、NF-κB、IκB的动态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Ref-1蛋白、IκB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P<0.05),NF-κB蛋白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P<0.05)。结论脑缺血区再灌注损伤可导致Ref-1蛋白酶活性下降、IκB降解,引起NF-κB的激活,进一步导致自由基大量产生,加重了细胞内DNA的损伤,从而促进损伤区的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73.
背景与目的:室管膜瘤与少突胶质瘤混合十分罕见,本文报道我们收治的一例儿童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中枢神经系统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该例患者首次发病年龄为10岁,首发部位为右额叶,在5年内原位复发一次,颅内远隔部位复发3次,先后接受5次手术,3程放疗和多程不同方案的化疗。病理诊断为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与一般胶质瘤反复在原手术区域局部复发不同,本例患者多次出现颅内新的远隔部位转移病灶,经过反复手术+局部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病理为间变性混合型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病例十分罕见,而其生物学特性和治疗预后明显区别于单一成分的间变性室管膜瘤或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临床上应予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叠氮胸苷(AZT)对TJ905 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TJ905细胞分别经50、100及200 μmol/L叠氮胸苷处理24 h后,用端粒重复扩增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及集落形成效率;继续培养并维持相应叠氮胸苷浓度,取第1、3和6代细胞,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A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并结合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用Ki-67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叠氮胸苷可抑制TJ905细胞的端粒酶活性.50和100 μmol/L组cyclin 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降低.三个用药组的Go/G1期细胞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0.01),S期细胞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0.01);在各用药组第1代GO/G1期细胞减少和S期细胞增加均呈剂量依赖性;各用药组S期细胞增加均呈显著的时间依赖性,而Go/G1期细胞减少仅在50 μmol/L组呈时间依赖性.各用药组第1和6代的凋亡细胞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0.01);各用药组第6代的凋亡细胞数随用药浓度升高而相应增加(P<0.05~0.01),且均多于同浓度组的第1和第3代(P<0.05~0.01).各用药组集落形成效率及Ki-67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二者还随用药浓度增加和(或)作用时间延长相应减少.对照组各代间以上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叠氮胸苷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TJ905细胞cyclin A表达,阻止该细胞从S期向G2期过渡,发挥其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室管膜瘤染色体DNA失衡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室管膜瘤基因组DNA失衡与其组织学类型、分级和部位及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方法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了16例室管膜瘤的染色体基因组DNA获得和丢失.结果 16例室管膜瘤的基因组DNA获得和丢失检出率分别为15/16和13/16,共发现24个有DNA获得和19个有DNA丢失的染色体区带.黏液乳头状型(WHO Ⅰ级)的获得和丢失区带数均最多,而富于细胞型(WHOⅡ级)和伸长细胞型(WHOⅡ级)的这些异常均多于间变性室管膜瘤(WHOⅢ级).部分获得和丢失区带仅见于黏液乳头状型、富于细胞型、伸长细胞型和间变性中的一种类型,使这些室管膜瘤亚型呈现特征性基因组DNA失衡谱.黏液乳头状型、富于细胞型和伸长细胞型均常出现+7;前两者均有+5,后两者均有-22q;间变性组中+1q 最常见,但无其他亚型常见的+5、+7、-4q、-19q和-22q.任何获得和丢失区带的检出率均无性别差异(P>0.05);≤30岁组和颅内组均以+1q和+7p最常见,>30岁组和脊髓组均以+7最常见,≤30岁组与>30岁组及颅内组与脊髓组比较,三者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室管膜瘤的基因组DNA失衡频率随其级别升高而相应减少,以上各亚型的特征性基因组DNA失衡谱是决定它们组织学表型和级别的分子遗传学基础,+1q、+5、+7p、+7、-4q、-19q和-22q是评价其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分子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76.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53提高恶性胶质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以C6鼠胶质瘤细胞和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原位注射腺病毒为载体的p53和自杀基因,腹腔给以阿昔洛韦(100 mg·kg-1day-1 × 14 d);观察荷瘤鼠生存期:强化MRI动态监测荷瘤鼠肿瘤大小;TUNEL法检测凋亡;评价P53基因对自杀基因系统治疗胶质瘤的优化作用. 结果 体内p53基因联合自杀基因使荷瘤鼠生存期明显延长,凋亡明显增加;强化MRI示肿瘤生长明显减慢. 结论 在体内p53基因可明显增强胶质瘤自杀基因系统的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达变化,以及对肿瘤细胞增殖和间质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2009年手术切除WHOI~Ⅱ级、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标本各20例,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AB法)观察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VEGF、VEGF—C、VEGFR-3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CD31阳性血管密度。结果60例胶质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及间质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C和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33%(53160)和100%(60160)、100%(60160)和16.67%(10/60)、100%(60/60)和21.67%(13/60),不同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Ⅱ级、Ⅲ级及Ⅳ缀组的VEGF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分别为(17.65-t-9.00)、(37.30±18.54)和(83.40±22.98)个/0.05mm2;VEGF—c阳性肿瘤细胞密度为(38.00±17.82)、(79.30±5.23)和(102.00±13.07)个,0.05mm2;VEGFR-3阳性血管密度(3.65±2.01)、(10.50±3.98)和(14.60±7.29)血管数,4HF;Ki.67抗原阳性肿瘤细电密度(9.30±3.43)、(31.15±9.44)和(60.15±13.60)个,0.05mm2;CD3I阳性血管密度(6,75±2.24)、(10.35±2.98)和〈14.30±3.51)血管数/4HF,各组之间以上5种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拔此闷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663—0.910,P〈0.01)。结论胶质瘤细胞普遍过表达VEGF和VEGF-C,面胶质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则普遍过表达VEGFR-3,三者表达水平均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相应增加;由此形成的旁分泌环通过诱导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胶质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乳头状瘤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 例乳头状瘤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者,43 岁.MRI 检查显示左侧额颞部软组织肿块影,其内信号不均匀,可见低信号囊变区;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在广泛坏死和出血背景下,肿瘤组织围绕血管呈单层或复层排列,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淡染,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增厚呈空泡状,染色质呈粗颗粒,核分裂象易见,无明显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表达阳性;S.100 蛋白、上皮膜抗原、广谱细胞角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碱性磷酸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 及结蛋白表达阴性;Ki.67 抗原标记指数为3.13%.结论 乳头状瘤型脑膜瘤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明确诊断依赖于特征性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学表型.  相似文献   
79.
血管母细胞瘤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与血管母细胞瘤(HB)复发密切相关的因素,为临床评估病人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对57例HB病人作了术后长期随访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其中16例(28.1%)在术后3~132个月复发,复发组首次发病年龄小、术前病程短、肿瘤体积小、常皇家族性发病、肿瘤呈多灶性、肿瘤中毛细血管白细胞附壁少或缺如,主要含毛玻璃样间质细胞和肿瘤中出现较多异型核间质细胞,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05)。提示上述因素与HB复发密切相关,是评估病人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0.
脑肿瘤细胞PCNA和Ki—67表达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45例(4组)原发性脑肿瘤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抗原(Ki-67)阳性率均为100%,两种阳性细胞密度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并与肿瘤体积呈正相关,两种阳性细胞密度间也呈正相关,各肿瘤组PCNA阳性细胞密度均高于同组Ki-67阳性细胞密度。提示PCNA和Ki-67表达水平均能较客观地反应脑肿瘤的增殖速度和恶性程度。PCNA能用于石蜡切片是检测增殖期细胞更实用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