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09篇
  免费   4169篇
  国内免费   4307篇
农业科学   93885篇
  2024年   609篇
  2023年   2536篇
  2022年   2892篇
  2021年   2991篇
  2020年   2823篇
  2019年   3327篇
  2018年   1908篇
  2017年   2758篇
  2016年   3230篇
  2015年   3266篇
  2014年   4865篇
  2013年   4793篇
  2012年   6055篇
  2011年   5956篇
  2010年   5153篇
  2009年   5000篇
  2008年   5019篇
  2007年   4206篇
  2006年   3985篇
  2005年   3577篇
  2004年   2467篇
  2003年   2118篇
  2002年   1664篇
  2001年   1574篇
  2000年   1324篇
  1999年   1136篇
  1998年   914篇
  1997年   865篇
  1996年   799篇
  1995年   819篇
  1994年   804篇
  1993年   807篇
  1992年   769篇
  1991年   893篇
  1990年   711篇
  1989年   695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2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2篇
  1965年   18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108篇
  1956年   13篇
  1955年   22篇
  1954年   12篇
  1953年   6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晋中盆地典型耕地厚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旨在探究旱作区耕地土壤耕层厚度及土壤养分空间格局与变异规律。以晋中盆地典型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耕地耕层厚度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土壤养分选取有机质、pH、有效磷、缓效钾4个指标。结果表明:(1)各个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都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2)有效磷的半变异函数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其他指标的最优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各指标的块金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质>有效磷>pH>耕层厚度>缓效钾;(3)耕层厚度、有效磷均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缓效钾为东北高西南低,有机质为西南高东北低,pH除北洸乡偏低外均偏高。地统计方法能良好地描述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征,各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过程中随机性与结构性并存,并且随机性均小于50%。  相似文献   
62.
为进一步降低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研制了一种施用于较陡坡地且具有良好水土保持效益的新型覆盖材料土壤表面固定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优合成参数比例;采用室内模拟降雨法进行地面覆盖效果的对比试验,探讨其在坡面土壤侵蚀中的作用机理及防治效应。制备条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剂中添加淀粉4.0%、甘油35.0%(甘油占淀粉的比例,下同)、柠檬酸4.0%、碱化玉米秸秆粗纤维2.0%时,土壤表面固定剂的平均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为(6.91±0.12) MPa,(60.55±0.95)%。经SEM表征,土壤表面固定剂表面明显比较粗糙,且其与土粒间明显形成的双层结构粘结层共同起到固土透水作用。对2种覆盖处理的坡面地表径流、产沙量指标进行测定,土壤表面固定剂覆盖下径流量与液体地膜覆盖相比最大可减少3 7.9%;土壤表面固定剂覆盖和液体地膜覆盖处理抑制产沙作用明显,减沙率分别在74.5%和86.6%以上。所以土壤表面固定剂覆盖的抗水蚀效应优于裸地;透水能力优于液体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63.
神东矿区典型植被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矿区土壤质量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神东矿区中心10个矿区不同恢复年限典型植被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容重和全氮、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等6项理化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并运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按权重值排序为全氮(0.198)>速效钾(0.187)>碱解氮(0.182)>有机质(0.177)>容重(0.172)>有效磷(0.084);樟子松、山杏和柠条种植区的土壤质量指数与恢复年限呈线性变化关系,油松和小叶杨种植区的土壤质量指数与恢复年限呈对数变化关系,沙棘、沙柳和黑沙蒿种植区的土壤质量指数与恢复年限呈抛物线关系。总体来说,矿区典型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有较好的改良效果,在今后的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对恢复年限较长的植被类型加强人工管护,防止土壤质量退化。  相似文献   
64.
为了解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土壤肥力状况,以关帝山林区华北落叶松林内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临时样地和标准样地,采用土壤农化分析的常规方法对林下土壤pH,含水量、容重、总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庞泉沟落叶松林地未出现退化现象,为中性偏弱酸性土壤,适宜华北落叶松生长;土壤结构疏松多孔,保水保肥能力较强;试验区土壤总碳、速效磷含量、氮素及速效钾含量均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关系,跟土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5.
徐英梅 《落叶果树》2020,52(2):58-59
板栗营养丰富,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板栗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栽培。笔者从2013年开始进行旱地板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栽培技术试验地在沂水县杨庄镇北仉林村的梯田山地,面积1.33hm^2(20亩),砂壤土,土层厚度30~55cm,土壤pH值6.5,有机质含量0.86%,全氮0.36%,全磷0.31%,水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66.
67.
68.
试验研究了野外条件下石油烃污染土壤中冰草根围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多样性。试验设定了5种不同污染浓度,测定并分析了冰草根围菌丝侵染率、泡囊侵染率、AM真菌孢子密度和主要菌种。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冰草根围有2属9种AM真菌,其中近明球囊霉(G.clarideum)为优势种,网状球囊霉(G.reticulatum)和地球囊霉(G.geosporum)为常见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为偶见种。冰草根围菌丝侵染率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加先减后增且差异显著;土壤中AM真菌孢子密度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受到明显抑制。石油烃浓度与泡囊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孢子密度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9.
为解决黑龙江省早春大棚土壤温度低及设施土壤环境恶化问题,以‘千禧’番茄为材料,研究秸秆+牛粪(NGH)、秸秆+马粪(MGH)、秸秆+羊粪(YGH)、单一秸秆(JG),以未进行反应堆技术为对照(CK),对早春大棚‘千禧’番茄土壤温度、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温度、土壤EC、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经过秸秆生物反应堆处理的20 cm土层温度有明显的提升,其中秸秆+羊粪处理在反应启动后提升土壤温度效果最好;秸秆+羊粪(YGH)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对照的2倍;秸秆+羊粪(YGH)处理土壤中4种酶活性均处于最高水平,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1.9%、220%、18.5%、7.3%。各处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变化规律一致为秸秆+羊粪(YGH)>秸秆+牛粪(NGH)>秸秆+马粪(MGH)>秸秆(JG)>对照(CK);秸秆+羊粪(YGH)及秸秆+牛粪(NGH)处理对糖类、氨基酸类、酯类、醇类、胺类、酸类6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大棚番茄土壤分为4个等级,秸秆+羊粪(YGH)处理为第一级,秸秆+牛粪(NGH)处理为第二级,秸秆+马粪(MGH)及单一秸秆(JG)处理为第三级,对照(CK)为第四级。应用秸秆复合有机酿热物生物反应堆促进了土壤环境的改善,以秸秆+羊粪(YGH)作为复合有机酿热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0.
随着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扰动频繁,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伴随着土壤活性氮库、氮形态组分及氮素内循环过程的改变,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内容。本综述探讨了活性氮的基本概念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国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与草地间转换、自然生态系统开垦为农田、弃耕撂荒或退耕还林还草、城市化发展等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氮库消长、氮矿化产物形态变化以及影响氮循环的关键土壤微生物影响等,并探讨了制约氮循环的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指出农业开垦或农田弃耕撂荒会导致土壤全氮大幅度下降,同时引起土壤硝态氮(NO3--N)增加,造成环境活性氮增加的风险;退耕还林修复生态覆被过程中氮库完全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运用现代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前沿技术是研究土壤氮循环对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响应机理的关键。本综述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划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