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7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 自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我院经全脑造影(DSA)诊断12例动脉瘤。其中5例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的标准GDC栓塞治疗。术前和术后即刻全脑DSA对比,并对临床症状的恢复进行连续的随访。结果 术后即刻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体被栓塞材料(GDC)致密填塞。5例患者随访均恢复良好,生活自理。结论 颅内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动脉瘤再破裂出血,为进一步治疗脑血管痉挛及其症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2.
叶云峰  冯春国 《安徽医学》2016,37(7):876-877
目的 探讨椎管内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方式,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病理证实为椎管内I型神经纤维瘤病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患者术前临床特点及MRI表现,分析正确诊断的要素,并采用改良JOA评分对其进行术前术后评分。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纤维瘤,其中3例复发。5例患者MRI检查出现"靶征"。术前改良JOA评分为(11.5±2.07)分,术后为(15.3±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短期神经功能,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MRI是明确诊断的最佳方式,其"靶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相关的鼻窦前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为鼻内窥镜前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10具(20侧)成人湿尸头标本按照Messerklinger术式开放前后组筛窦,暴露并磨开前颅底,并对涉及的结构进行鼻内窥镜解剖学观察、测量和拍照。选15例临床垂体腺瘤患者头颅CT导航数据导航下进行该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测量。结果鼻小柱基点及基线与各解剖结构的平均距离和夹角分别为:筛前动脉58mm&#177;4.0mm,52.0&#176;&#177;5.5&#176;;筛后动脉65.8mm&#177;3.5mm,41.5&#176;&#177;3.5&#176;筛板中部53.4mm&#177;3.6mm,50.0&#176;&#177;4.5&#176;;蝶筛交界处68.2mm&#177;5.5mm,38.5&#176;&#177;3.5&#176;;视神经管颅口76.4mm&#177;3.3mm,33.5&#176;&#177;5.5;两侧眶内侧壁之间距离22.4mm&#177;4.5mm;两侧视神经管颅口之间的距离17.3mm&#177;2.4mm;额窦口与鞍结节之间的距离40.3mm&#177;3.6mm。结论内窥镜下经鼻筛窦入路可以完全在内窥镜下比较容易到达前颅底区域,能够很好地暴露两侧眶内侧壁之间前达额窦口和后达蝶鞍的前颅底区域,能够充分显露和切除前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评价Atla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优缺点,为临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采用Atlas支架辅助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术后近期临床效果、复发率,并通过随访,观察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行Atlas支架辅助栓塞术,所有支架成功植入并释放,成功率为100%。无术中、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6个月,40例手术患者中有34例患者在术后3~6月内行全脑DSA复查,1例患者出现瘤颈轻度复发(1/34,2.94%),未见支架移位、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狭窄等支架相关并发症,也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功能受限加重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Atla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995年10月~2005年12月间73例经显微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从影像学特点,诊断,显微手术治疗和术中注意事项等方面予以分析。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结果肿瘤常见发病年龄为20~45岁,常见发病部位是小脑半球。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全切除68例。术后死亡8例,其中4例位于延髓,3例位于小脑蚓部,1例位于小脑半球。2例全切除后复发。结论CT、MRI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必要手段,大囊及小结节异常对比强化是血管母细胞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实质型肿瘤和位于延髓的肿瘤手术风险大。  相似文献   
66.
叶云峰  冯春国 《安徽医药》2016,37(7):876-877
目的 探讨椎管内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方式,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病理证实为椎管内I型神经纤维瘤病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患者术前临床特点及MRI表现,分析正确诊断的要素,并采用改良JOA评分对其进行术前术后评分。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纤维瘤,其中3例复发。5例患者MRI检查出现"靶征"。术前改良JOA评分为(11.5±2.07)分,术后为(15.3±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短期神经功能,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MRI是明确诊断的最佳方式,其"靶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39例,女17例,年龄11~68岁,均为急性额颞硬膜下血肿,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双侧瞳孔散大18例,一侧瞳孔散大38例. 1.2救治方法使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术前备皮,常规消毒,依据CT定位在局麻下快速电动钻颅,后接引流袋,即见有血液流出,操作平均用时3~5min;然后去手术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开颅时拔除引流.  相似文献   
68.
随着医疗及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垂体腺瘤发现时的体积也越来越小,目前头颅MRI仍是诊断垂体微腺瘤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但是,由于瘤体直径过小或形态特殊等原因,在MRI上可表现为假阴性或可疑阳性,本文就这类垂体微腺瘤假阴性之表现对其原因、图像特点和进一步的诊治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9.
目的总结听神经鞘瘤(AN)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8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显微外科切除的AN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全切27例(79.45%),次全切除10例(15.07%),大部切除4例(5.48%),术后死亡2例(2.74%)。面神经解剖保留70例(95.89%),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能评定:I~Ⅱ级54例(73.9%),Ⅲ~Ⅳ级16例(21.9%),V~Ⅵ级1例(1.4%)。结论良好的显微手术技巧可以有助于切除AN,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AN患者面神经术中面神经保留率。  相似文献   
70.
目的总结听神经鞘瘤(AN)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8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显微外科切除的AN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全切27例(79.45%),次全切除10例(15.07%),大部切除4例(5.48%),术后死亡2例(2.74%)。面神经解剖保留70例(95.89%),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能评定:I~Ⅱ级54例(73.9%),Ⅲ~Ⅳ级16例(21.9%),V~Ⅵ级1例(1.4%)。结论良好的显微手术技巧可以有助于切除AN,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AN患者面神经术中面神经保留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