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地球科学   5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采用4︰1混合酸湿法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了南黄海沿岸滩涂文蛤生物体中微量元素的周年变化,并用质控样和加标回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的周年含量为0.2~0.5 mg/kg,平均值为0.330 mg/kg,文蛤体内的含量呈一定规律性变化,春、秋季高,夏、冬季低。说明文蛤中含量因不同季节而具有明显差异,其含量变化与海水温度、饵料生物及文蛤生长繁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2.
漆富成  李治兴  张字龙 《铀矿地质》2014,(3):129-134,167
在扬子陆块东南缘湘西北武陵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海相黑色岩系下部鲕粒磷块岩中,首次发现了似纳米级的汞矿和晶质铀矿。通过电子探针化学成分测定和微区解剖,显示海相磷块岩中汞矿和晶质铀矿的产出状态、形态特征和占位特征。研究认为,同沉积期伴随火山热液喷出形成海相沉积鲕粒状磷块岩(鲕粒中包含球滴状汞矿),似纳米级汞矿在海相磷块岩中占位于鲕粒磷结核的内部和中心。其形成后期,海底热液作用持续,磷块岩经部分溶蚀、热液脱碳,在磷块岩的微裂隙中晶质铀矿、石英共沉淀析出。海相磷块岩中汞矿和晶质铀矿的发现和空间占位特征的研究,对探讨磷块岩中汞矿和晶质铀矿的形成与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的发生方式和成因联系有启示意义,进一步佐证扬子陆块东缘陆缘裂陷喷气沉积是发生大规模铀成矿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3.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江西龙南地区表层土壤Se平均含量为0.34 mg/kg,总体足,局部富,且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处于安全水平。异常查证结果表明,富含的基岩是富土壤分布的控制因素。在研究区发现天然富水稻、富大豆优质农产品,其中大豆的富率达100%。土壤中有效Se与总Se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总Se含量增大可增加有效Se量;有效Se与阳离子交换量(CEC)、N、P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粘土矿物及有机质对Se有较强的吸附、络合作用,且土壤中有效Se主要以亚酸盐形式存在。水稻、大豆中Se的生物富集系数均与土壤Se、N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K2O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4.
通过实验研究了湖北恩施富石煤燃烧中烟气的回收, 提出了一条回收制备粗的有效途径, 即采用高效钙基吸附剂固定石煤燃烧排放的, 用亚硫酸钠还原化合物制备出粗产物.模拟实验确定了Na2SO3还原的最佳条件: 还原温度353 K, 还原时间15 min, HCl浓度4 mol·L-1, 亚硫酸钠加入量(质量比)Na2SO3∶Se最佳比值为6, 的回收率达98.48±1.95%(n=3), 在实验应用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回收率.XRD和SEM-EDS分析表明产物的晶型和纯度等是受反应体系中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相似文献   
55.
唐华 《山西地质》2014,(4):60-62
通过对长治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化学特征的分析,为该地区土地规划、整理和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经济区划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土地保护治理,制定经济社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选取广德独山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省富土壤分级标准,相对系统地研究独山地区农业可耕地土壤及其植物中的含量。研究表明:土壤中含量与有效、镉、铬、氮、钼、有机质等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中磷、锰、pH值等含量或指标越高,的生物有效性越低。这些为独山地区富产品开发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当地的富产品的开发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7.
本文研究了在HCl介质中,Se(Ⅳ)-氯化四苯胂络合物的极谱行为。在0.05mol/LHCl溶液中,该络合物于-0.58V(vs.SCE)处出现灵敏的吸附波。Se的检测下限可达0.0001μg/ml。本文拟定的方法应用于天然水中痕量Se的直接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西宁盆地土壤和岩石Se的调查分析发现,古近系西宁组和白垩系民和组岩石及发育的土壤中Se值最高,是西宁盆地土壤主要的富母质。进一步结合西宁盆地退缩过程中的古地理资料,西宁盆地由干旱炎热的咸水湖相到湿润冷凉的咸水—淡水湖相对应沉积了古近系西宁组和新近系贵德群,Se在咸水湖边界和干旱炎热的咸水湖相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并经地貌、水系等改造,形成了西宁盆地咸水湖相沉积型富土壤的现有格局。该类型富土壤有重金属低、Se含量适中、有效Se高等优势,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
元素是许多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而且对植物、动物和人具有双重生物效应。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壤—植物系统元素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土壤的存在形态包括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5种形态,其中可溶态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具生物有效性,有机物结合态随着有机质分解可转化为可溶态而成为土壤潜在有效源。不同植物含量水平取决于区域土壤有效含量和不同植物的吸收和富集水平。因此,土壤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食物链含量的关键,同时土壤有效通过调节根际环境和植物代谢过程提高植物抗逆性。土壤—植物系统元素的迁移和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受地壳运动、母岩性质、气候、地貌、土壤环境(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活动)条件、土壤含量及其化学性质、植物种类及其生理习性、田间管理过程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影响。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将来应加强植物体内,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蔬菜、果树和地道药材叶片、果实中迁移、转化和富集研究,为缺地区的生物强化、富地区农作物种植选择和居民食品选择及...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安徽贵池地区富土壤特征与潜力,服务当地富土地资源开发,选择贵池西部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试验,探讨Se、I等有益元素的富集特征、成因及潜力,Cd、As等有害元素的超标特征及成因等,结合研究区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特征,讨论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优势。发现表层和深层土壤中Se等有益元素含量总体较高,其中Se含量达到富土地标准的表层土壤点位占全部样品点位的76%;表层土壤中Cd含量超标的点位占48%,其他有害元素仅个别点位超标,Cd是制约该地区富土地资源开发的主要不利因素。在研究区圈定了61.4 km2的富土地资源,认为研究区东部土壤富的物质来源是二叠系灰岩,可以利用当地灰岩提升富土地资源品质,降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