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地球科学   5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08年1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8℃,较常年同期(-3.9℃)偏高1.1℃.青海12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次高值.全国平均月降水量为5.4mm,较常年同期(9.80mm)偏少4.4mm;海南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朱历史同期第三大值.  相似文献   
52.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作者对此次天气气候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期历史进行了比较.发现:此次冰冻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全国有20个省(区、市)先后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湖南、湖北大部、江西西北部、安徽中南部、贵州中部等地冰冻日数达10~20天;此次冰冻灾害强度大,表现为降温明显、日最高气温异常偏低、降水量显著偏多;持续时问长,长江中下游及贵州连续低温日数和连续冰冻日数均超过1954/1955年冬季,达到历史最大值;冰冻灾害对电力、交通运输、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尤其对我国南方电力运行造成灾难性影响.  相似文献   
53.
利用1948—2005年的10月—次年5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西风急流中Rossby波的传播及其与冬半年副热带南支西风槽形成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冬半年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下方存在3个南支波动, 分别位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我国华南地区, 其中孟加拉湾南支槽变率最小, 是半永久性低压槽; 从北非、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的“-+-”遥相关波列表明南支槽与北非槽呈正相关, 与阿拉伯海槽呈反相关。在西风波动从北非东传到孟加拉湾的过程中, 往往会在阿拉伯海有所停顿, 这种由西向东的传播过程约20 d一次, 具有明显的低频振荡特征; 源自北非的定常Rossby波能量沿着急流波导传播到孟加拉湾, 可能是南支槽明显增幅的一个主要机制; 另外, 从青藏高原东西两侧南下的冷空气活动也是南支槽加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   总被引:259,自引:11,他引:259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最近整编的中国 74 0个站逐日资料 ,通过对中国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气压这 5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较为全面的分析 ,揭示了近 5 0a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得到的新结果有 :(1)近 5 0a来 ,全国平均气温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上升更为明显 ;西南低温区在 90年代以后温度也处于上升状态 ;夏季的长江中上游出现明显的降温趋势。 (2 )全国平均年总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 ,但 90年代以后夏季降水增加明显 ,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 ,而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体现了夏季风的减弱。 (3)全国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和降水相似。(4 )中国几乎全部地区的风速都在显著减小 ,冬、春季和西北西部最明显 ,该区 90年代的年平均风速比 5 0年代减少约 2 9%。风速大幅减小主要是由于亚洲冬、夏季风的减弱。 (5 )全国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在增高 ,尤其是北方的冬季 ,这和中国风速的大幅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55.
2013年夏季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简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3年夏季,全国平均降水量339.9 mm,较常年同期偏多4.5%;降水分布呈"北多南少"态势,东北和华北降水异常偏多,而黄淮至江南北部降水明显偏少。全国平均气温21.7℃,较常年同期偏高0.7℃,与2006和2010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黄淮至江南北部等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极端高温事件突出。此外,欧洲东南部至东亚北部被浅薄的低槽区控制,不利于冷空气深入影响中国南方地区;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明显偏北,有利于低纬度暖湿气流沿着副高外围北上,冷暖空气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交汇,形成水汽的异常辐合区,造成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同时,副高持续加强西伸,副高西侧持续稳定控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持续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从而造成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持续高温事件。  相似文献   
56.
定义了一种大范围持续性冰冻、雨凇和雾凇天气过程的识别方法,并基于该方法识别出了1954-2009年中国60个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28个大范围持续性雾凇天气过程和19个大范围持续性雨凇天气过程。雾凇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而雨凇天气过程集中在江南一带。大范围持续性冰冻、雨凇、雾凇天气过程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了突变减少,在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几乎没有出现该类过程。气候变暖可能是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减少的重要原因。受气温升高影响,中国冰冻天气过程的持续性减弱、影响范围缩小,导致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出现的频次减少,易于出现持续时间更短、影响范围更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7.
2019年长江中下游伏秋连旱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8.
基于1961-2014年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影响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日降雪量5 mm及以上,包括大到暴雪)年际变化的典型大尺度环流特征和水汽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和东北两个地区,而且强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具有高度一致的年际变化特征.中国北方强降雪事件偏多时,对应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极涛动(AO)负位相;贝加尔湖上空维持异常低槽区,有利于冷空气的爆发南下;热带印度洋至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维持一条异常反气旋带,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中国北方及以北区域高空为异常西风气流,提供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使得强降雪易于在中国北方发生;反之亦然.水汽收支分析显示,中国北方西边界和南边界水汽入流增强在强降雪偏多中起着主要贡献.异常西风水汽输送利于新疆北部大到暴雪偏多,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则利于东北地区大到暴雪的发生.进一步研究揭示:与小雪相比,影响中国北方大到暴雪年际偏多的中高纬环流特征相类似,但环流经向度更大;而且大到暴雪与NAO和AO的关系更密切,并更多的受到来自中低纬地区的水汽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59.
使用1960—2019年中国2400个气象站逐日观测气温,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各类冷空气过程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的寒潮和冷空气过程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频数和强度有明显的月际和季节差异,区域型寒潮在秋季发生频数最多,全国型寒潮、区域型冷空气和全国型冷空气在冬季发生频数最多;区域型冷空气总体过程(寒潮与冷空气过程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