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2篇
地球科学   6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收集整理了四川、云南、重庆3省市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反演该区域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利用这些结果采用力轴张量法计算给出5个主要构造带(区)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平均应力场.对比汶川地震前后各主要构造带(区)应力场的状态发现,龙门山构造带南段、鲜水河构造带南段在汶川地震前后局部应力扰动明显,即震后平均应力场方位扰动值相对变化较大;鲜水河构造带南段、龙门山构造带南段和华蓥山构造带中段震后逆倾型地震明显减少.分析认为,这是巨大地震前后大范围地壳应力状态变化或调整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52.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53.
利用跨龙门山后山和前山断裂的短水准监测资料、龙门山区域GPS和水准测量资料,结合龙门山及邻近区域的地震构造、以及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汶川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震前)地壳形变特征,探讨引起发震断裂近场和远场形变的构造活动与动力学模式,并由此认识汶川地震的孕育与成因机制,以及该地震破裂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54.
基于交通出行链的就医活动识别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是人们实现出行目的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也是研究城市居民出行目的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采用交通出行数据来识别就医活动目的的行程,以深化交通大数据研究的应用领域。在合并交通出行链的基础上,构建了就医活动识别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提出6大准则:邻近性准则、出行链闭合准则、单一出行目的准则、时间耦合性准则、路径偶发准则。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公交车刷卡和出租车GPS数据,明确就医出行的关键参数与阈值,最终甄别出以就医为目的的交通出行链,并对识别结果进行分析与验证。基于交通出行链的就医活动识别研究可以弥补传统研究中病例数据和问卷数据样本量小和难获取的不足,为就医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体系,也为基于其他交通出行目的识别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5.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门山断裂构造特征相符合;芦山地震的余震较丰富,震后15天震区已发生7800多次余震,其中,5级以上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分布形成的图形显示其长轴走向与龙门山断裂构造走向一致,余震分布显示密集区长轴约40 km,短轴约20 km.与汶川M8.0级地震在震源力学机制、破裂过程、余震空间展布以及地表破裂等对比分析后表明: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震源错动类型、破裂过程、地表破裂以及余震活动等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相距90 km,两次地震的余震密集区相距50 km;汶川8.0级地震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较充分破裂,芦山7.0级地震则展布于龙门山断裂南段且破裂尺度有限;两者有发震构造上的联系,但两次地震是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56.
30年前的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可以说为中国日后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拉开了序幕.30年来的探索历程,中国还取得了若干次预报成功的震例,如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震群、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7年6月4日新疆伽师6.4级震群、1998年11月20日云南宁蒗6.2级震群都作出了比较成功的短临预报.但这些预报成功的震例还不能简单说明技术进步了,在整个预报工作中仍然还有大量的虚报和漏报.因此,如何提高成功预报震例的科技含量?减少虚报和漏报?给地震监测和科研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57.
依据西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活动特点以及西南地区断裂带间相互作用等,将西南地区划分为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即将西南地区划分为5个构造次级块体,川青甘块体、川西块体、滇中块体、滇西南块体、川东南块体;针对西南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的现今强震活动特征和历史中强地震特点,将中强地震归属划分为5个地震预测跟踪区,探讨基于西南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的分区强震预报。  相似文献   
58.
本文对用于垂直形变模型的多面函数拟合法在Hardy、Hein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试验研究,内容包括核函数的选择,光滑因子的确定和核函数中心点的优选等,为应用提出了参考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9.
为揭示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构造变形特征,基于地震地质调查和新年代学方法研究了五道梁-长沙贡玛中段的最新活动性.地质地貌和探槽揭露的证据显示,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中段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也表明其作为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主干断裂之一,具有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该断裂中段的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4 409~4 225)a BP之后,距今可能超过千年;而且近两年来断裂中东段小震活动频繁,2020年4月1日发生了5.6级中强地震,其未来的地震危险性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0.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与变形动态过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PS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应变积累,以及大区域地壳运动微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同震位移场分布等分析、讨论了汶川地震前近10年区域地壳变形的表象所反映的大震孕震最后阶段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发生汶川8.0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1999~2004年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无明显的相对运动,2004~2007年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显示,以右旋活动为主,年速率为1.6mm/a.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的巴颜喀拉地块东部为右旋剪切为主兼有推挤的大尺度缓慢变形状态,右旋扭动变形率为2.1±0.2(10-8/a),地壳总体缩短变形率为-0.7±0.1(10-8/a).由GPS基准站资料计算的基线时间序列显示,2005年以来大尺度北东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明显增强,青藏块体相对华南地块的北东向运动明显增强.对汶川大地震前应变积累的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是四川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断裂带受到其西侧巴颜喀拉地块推挤导致大尺度、长时期、缓慢的地壳应变积累的结果.在发震前不仅龙门山断裂带为显著闭锁状态,且孕震区域可能存在地壳弹性变形趋于极限后难以发生变形的相持阶段,大尺度地壳运动与动力环境的动态变化对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