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2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医药卫生   524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52.
移植静脉的重塑与再狭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再狭窄是影响PTCA和静脉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既往认为血管再狭窄是由于血管平滑肌迁移至内膜 ,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造成的。最近实验研究表明血管非适应性重塑是造成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 ,包括早期血管壁细胞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表型改变 ,通过增殖与凋亡参与损伤修复及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与胶原机化与重排共同参与血管重塑。血管再狭窄不是单纯孤立的内膜、中膜及外膜变化的结果 ,而是血管壁构成在修复损伤过程中重塑的结果 ,而适应性重塑血管代偿性扩张不形成再狭窄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4.
周承亮  徐锋  张伟刚  陈勇  蒋铭  张强  汤国庆 《中国中医急症》2023,(8):1360-1363+1372
目的 观察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行骶管封闭术联合四步松解法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14 d后,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每个时间节点VAS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 <0.05),对照组治疗后1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后3、7、14 d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ODI、JOA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在治疗后1、3、7 d时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14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每个时间节点ODI评分、JOA评分均较对照...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索前列平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的药品临床综合价值,为临床基本用药管理的相关决策提供证据。方法:该研究以《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为依据,通过系统梳理前列平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的现有研究,结合相关数据库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基于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循证药学、药物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技术评估等学科基础,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MCDA)和CSC 2.0软件,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6个维度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安全性,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SRS)、安全性文献分析、药理毒理实验报告等证据,前列平胶囊安全性等级评价为A级,安全性好。有效性,基于药理药效学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综合有效性证据价值及证据质量,最终有效性等级评价为B级。经济性,前列平胶囊为国家医保乙类药物,与同类中成药价格相比,前列平胶囊的日均费用属中等,服药过程中无相关费用增加,经济学研究显示前列平胶囊联合α受体阻滞剂与单用α受体阻滞剂比较,具有较好经济性。综合经济学证据质量评价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对青海高原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流行病学和相关鼠疫菌遗传特征进行研究,为制定出适合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汇总分析青海省1958―2020年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资料,描述其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对38株分离自人、藏系绵羊和喜马拉雅旱獭的鼠疫杆菌进行测序,再结合其他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分析菌株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构建菌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  1958―2020年共发生藏羊为疫情传染源的人间鼠疫疫情16起,发病69人,死亡42人,病死率60.86%。与藏系绵羊相关的鼠疫杆菌都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进化分支1.IN2中,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一鼠疫事件中人、藏系绵羊和周边喜马拉雅旱獭分离菌株位于同一簇群,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符。  结论  流行病学结合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证实了青海省人间鼠疫来自藏系绵羊,而藏系绵羊鼠疫则起源于旱獭。藏系绵羊是青海高原上重要的家畜,因此不应低估藏系绵羊鼠疫的危害。  相似文献   
57.
0 引  言KXO - 85 0NX线机是日本东芝公司 80年代推出的大型X线机 ,配有遥控及近控操作台、监视器和二通道自动传片系统。我院于 1984年 12月安装该机后 ,深感该机操作方便 ,图像清晰 ,工作效率较高 ,尤其是双通道三种尺寸的自动传片系统大大提高了摄片的速度和质量。该机传片系统结构复杂 ,较易出现故障 ,特别是到目前为止已运行了近 17年 ,每天工作量较大 ,致使传片部分的许多部件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机械磨损 ,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我们与使用该机的医师、技师密切配合 ,从实践中摸索、探讨处理办法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止、排除…  相似文献   
58.
5种炭药存性标准的薄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薄层层析,以生品、轻炭、标准炭、重炭进行对照,为确立妙炭存性的标准提供一定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脑泰通组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影响及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中药组、联合用药组,另选取健康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观察并评估各组大鼠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的平均光密度值,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实时定量PCR(QT-PCR)检测脑组织叉头框转录因子3a(FoxO3a)基因、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核因子κB(NF-κ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NIHS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缺血体积百分比,脑组织FoxO3a、HIF-1α、NF-κB、BDN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Bax、Bcl-2平均光密度值以及Bax/Bcl-2值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药物干预各组的NIHS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Bax平均光密度值、Bax/Bcl-2值、脑组织NF-κB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的降低程度最大(均P<0.05),Bcl-2平均光密度值,脑组织FoxO3a、HIF-1α、BDN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的升高程度最大(均P<0.05)。结论:脑泰通组方能有效保护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脑组织损伤,改善局部脑缺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脑泰通组方调控FoxO3a/HIF-1α/NF-κB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60.
李尚乐  张强  荣霞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84-1387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2019年西藏自治区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工作,涉及拉萨、日喀则、那曲、昌都、山南市和阿里地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每个地级市选取1个城区和1个县,共监测中小学生19 023名。统计分析中小学生脊柱弯曲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人数223人,检出率为1.17%。不同片区、不同性别的学生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01,8.0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测点、学段、性别、身高、课桌椅分配符合率、黑板面平均照度是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5.44,2.17,2.46,1.62,1.02,0.11,1.00,P值均 < 0.05)。  结论  应从影响因素出发,多种措施并举,减少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