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甄本山  黄猛  闻小林  汪卫东 《安徽医药》2012,16(8):1118-1119
目的评估不同病变程度的脂肪肝患者肝中静脉频谱波形的变化特点,探讨脂肪对肝细胞浸润的同时对肝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两名高年资医师分别独立通过二维超声对脂肪肝进行诊断和病变的严重程度分级,最终选择两名医师有相同评价结果的人群:轻度脂肪肝(A组)、中度脂肪肝(B组)、重度脂肪肝(C组)。进行肝中静脉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分析。另外匹配年龄及性别后,选取4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D组),同样分析肝中静脉频谱。将肝脏静脉频谱波形分为3相波、2相波和单峰波。结果 (1)两名医师就脂肪肝的诊断有一致意见者122例,其中有相同病变程度分级占109例(89.3%):A组42例、B组37例及C组30例。有8例患者两名医师就脂肪肝和非脂肪肝病变诊断意见不一致。(2)纳入研究的109例脂肪肝患者中,肝中静脉频谱呈单峰或双相波改变共46例(42.2%),其中A组11例(26.2%)、B组14例(37.9%)、C组21例(70.0%)。D组均呈三相波。肝中静脉三相波在正常人和脂肪肝患者中差异显著(P0.01);C组较A组和B组异常肝静脉频谱占有的比例大(P0.05);A组和B组之间异常肝静脉频谱波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双峰波3例(60%)、B组双峰波9例(52.9%)及C组双峰波11例(45.8%)。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之间异常静脉波形(单峰波和双峰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肝脏脂肪的不断浸润,肝静脉频谱异常波形发生率不断增高,异常波形分布无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42.
肿瘤标志物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之一.其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48年,发现本周氏(Bence-Jones)蛋白可用于协助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生物合成、释放或者是宿主对癌类反应性的一类物质,存在于肿瘤组织本身或分泌至血液或其他体液中.  相似文献   
43.
44.
陆守荣  王滨  王卓  茆勇  华东  黄猛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292-229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裸鼠胃癌原位模型生长、转移及趋化因子SDF-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移植方法建立裸鼠胃癌原位模型,术后7d将裸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化疗组(5-氟尿嘧啶)、LMWH组(低分子肝素钙),分别每周注药2次,共5周,第6周处死动物,观察裸鼠胃癌原住模型肿瘤转移及生长情况。采用RT—PCR技术检测胃肿瘤组织SDF-1mRNA表达水平。【结果】化疗组、LMWH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胃癌原位模型肿瘤转移率(20%)低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化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LMWH组SDF-1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和化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可抑制裸鼠胃癌原位模型的肿瘤生长及远处转移,其部分机制可能与降低肿瘤sDF_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5.
背景:目前对8岁以下儿童电除颤的有效剂量及安全范围尚无统一的规定.目的: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及人工除颤器与儿童用电极对幼猪室颤模型除颤,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设计、时间及地点:实验猪电除颤体外实验,于2006-10/2007-05在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手术室完成.材料:2月龄太湖猪30只,体质量7.0~25.0 kg,由常熟畜禽良种有限公司提供.方法:30只幼年太湖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自动体外除颤器组和人工除颤组,每组15只.诱发审颤2 min后分别以自动体外除颤器及人工除颤器50 J除颤,一次电击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不复律的动物以70 J电击后联用心肺复苏.除颤后不同时间做血气分析、电解质及心肌晦谱检查、超声波心功能测定和神经学打分,72 h后处死作大体解剖.主要观察指标:动态监测整个实验过程动物心电图、血压、呼吸、体温等,检查除颤前后动物的超声心动图、血气、电解质、神经行为学打分以及大体解剖.结果:两组动物50 J一次电击后立即给与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达86.7%:部分猪放电除颤后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并在几分钟内回到基线;两组动物除颤成功后心脏射血分数、左心审面积变化分数3.0~4.0 h内均显著降低(P<0.05),72 h恢复正常;血液分析各项指标与试验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神经行为和大体解剖未见片常.结论:应用成人双相波自动体外除颤器联用具备能量衰减配件的儿童专用电极,对7~25 kg的幼猪室颤模型取得了较满意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组胺对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其引起的类似针刺的镇痛效应,讨论穴位注射疗法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手针组和组胺注射组。大鼠左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制作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测量各组痛阈变化,并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比较在"足三里"穴位注射100μg/mL的组胺溶液50μL和手针刺激20 min下的镇痛效应的差异性。结果:组胺注射和手针针刺,都能提高大鼠的痛阈达到镇痛效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痛阈都有显著提高(P0.01)。组胺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生理盐水相比明显增高(P0.01),与针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组胺可以引起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与针刺类似的镇痛效应。以刺激肥大细胞为目的的新型穴位注射疗法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47.
<正>在过去的20年间,针灸的现代科学研究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针灸研究在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就是来自更多国家和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参与加入。近期,一本针灸研究的专著很好地体现了目前国际针灸研究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经皮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皮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患者,在静脉全麻下,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治疗,术后随访l~24个月,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迟发性尺神经炎、骨化性肌炎、肘内翻畸形、肘关节僵硬等远期并发症,优良率94.7%.结论 经皮克氏内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易,术后能早期功能康复锻炼,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9.
背景:目前对8岁以下儿童电除颤的有效剂量及安全范围尚无统一的规定。 目的: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及人工除颤器与儿童用电极对幼猪室颤模型除颤,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设计、时间及地点:实验猪电除颤体外实验,于2006-10/2007-05在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手术室完成。 材料:2月龄太湖猪30只,体质量7.0~25.0 kg,由常熟畜禽良种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30只幼年太湖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自动体外除颤器组和人工除颤组,每组15只。诱发室颤2 min后分别以自动体外除颤器及人工除颤器50 J除颤,一次电击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不复律的动物以70 J电击后联用心肺复苏。除颤后不同时间做血气分析、电解质及心肌酶谱检查、超声波心功能测定和神经学打分,72 h后处死作大体解剖。 主要观察指标:动态监测整个实验过程动物心电图、血压、呼吸、体温等,检查除颤前后动物的超声心动图、血气、电解质、神经行为学打分以及大体解剖。 结果:两组动物50 J一次电击后立即给与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达86.7%;部分猪放电除颤后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并在几分钟内回到基线;两组动物除颤成功后心脏射血分数、左心室面积变化分数3.0~4.0 h内均显著降低(P < 0.05),72 h恢复正常;血液分析各项指标与试验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苏后神经行为和大体解剖未见异常。 结论:应用成人双相波自动体外除颤器联用具备能量衰减配件的儿童专用电极,对7~25 kg的幼猪室颤模型取得了较满意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探讨ACL胫骨止点测量值和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点对ACL重建术时胫骨骨道定位的意义。方法对12例甲醛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在屈伸膝关节时根据ACL纤维张力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然后从胫骨附着处切断韧带,用游标卡尺和Photoshop软件测量ACL的相关数据;相当于髁间窝顶线的位置钻克氏针与胫骨平台交汇,测量交汇点到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结果 ACL的体部直径为(11.10±0.65)mm,ACL胫骨止点最大前后径(16.4±0.71)mm,最大横径(11.2±0.68)mm。前内束胫骨止点面积72.49~153.77mm2,平均(102.24±28.54)mm2,后外束胫骨止点面积54.45~98.32mm2,平均(72.18±15.88)mm2。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点(即B点)到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L1)为(12.02±0.85)mm,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标记为O点)距离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L2)为(8.71±0.66)mm,ACL前缘到后交叉韧带前缘距离(L3)为(20.79±0.72)mm。结论 ACL胫骨止点测量值和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点对于ACL重建胫骨骨道定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