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交通运输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合理的线路纵断面是高速列车安全平稳通行的必要条件。超大跨度铁路桥梁成桥线形较设计线形易出现较大偏差,由于线路调整能力有限,桥上线路纵断面难以达到设计高程,故需在成桥线形基础上变更线路纵断面设计。在满足道床厚度要求的前提下,变更后的纵断面线形难以满足线路设计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工程验收及列车达速运营。为此,以实测桥梁线形为基准,充分考虑道床厚度及线路衔接,依据傅里叶级数原理建立线路线形频域特征与车体加速度的关联关系,进而构建纵断面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适用于超大跨度铁路桥上线路纵断面的优化方法。以某超大跨度悬索桥为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线路纵断面的最小波长远离车体加速度敏感波长,降低车体振动加速度;优化后的线路纵断面车体加速度响应最大值为0.15 m/s2,优于工程实际中所采用的多坡段纵断面;优化后的线路纵断面具有良好的平顺性及适应性。本方法可直观反映优化后线路纵断面的频域特性,并从波长的角度实现了纵断面优化与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的关联,可用于指导桥上线路纵断面设计及优化。  相似文献   
42.
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轨道裂纹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轨道板开裂对车辆和无砟轨道结构的影响,根据弹性地基梁理论、有限元方法和轮轨系统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弹性地基梁体的有限元模型和车辆-轨道-路基垂向耦合振动模型.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分析了轨道板开裂对轨道结构的静、动力学性能和行车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轨道板开裂对轨道结构受力的影响较小,不影响行车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随列车速度增大和轨道板开裂,均会增大轮轨作用力和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在裂缝地段,应采取减振、隔振、控制轨道几何不平顺等措施降低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轨道板开裂将影响无砟轨道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应及时修补.   相似文献   
43.
研究目的:针对我国地铁线路钢轨因施工误差导致的非对称轨底坡处易出现疲劳伤损现象,利用我国地铁车辆常用的LM型面与CHN60钢轨,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Kalker三维非赫兹弹性体滚动接触理论及其数值程序CONTACT,分析非对称轨底坡对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和轮轨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揭示引起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的原因。研究结论:(1)随着轨底坡的减小,轮轨接触点对分布趋向于轨距角一侧,接触点对分布范围变窄,且轮轨接触斑面积减小,滑动区增大;(2)横移量小于4 mm时,右轨侧1/30、1/40、1/50三种轨底坡下的最大法向接触应力相差不大,但均明显高于轨底坡为1/20的值;在5~8 mm横移量范围内时,相同横移量下轮轨接触应力随着轨底坡的减小而增大;(3)同一横移量下轮轨体内最大等效应力值随着轨底坡的减小而增大,右轨侧轨底坡从1/20减小至1/50时最大等效应力均增加了60%左右,且等效应力沿纵向分布范围变窄,沿深度方向影响范围变小,等效应力作用趋于集中;(4)轨底坡的减小引起轮轨表层接触应力增大及轮轨体内等效应力增加,可能引起轮轨材料从表层到深度领域内的疲劳破坏,缩短轮轨的使用寿命;(5)本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地铁线路检测、维修及轨底坡设置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因车体坐标系统和手机坐标系统存在角度偏差,为使手机检测数据真实反映车体振动加速度,提出针对手机姿态误差的系统性矫正方法. 该方法以重力方向为基准矫正手机垂向加速度,借助车体横、纵向加速度的正交性矫正手机水平向加速度,并基于极大似然估计原理评估角度偏差,保证手机姿态矫正的可靠性. 结合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两部智能手机检测数据经姿态误差矫正得到以重力方向为基准的垂向角度修正值分别为0.008° 和0.007°,两者水平夹角为29.75°,与试验放置夹角30.00° 偏差0.25°;智能手机与高精度传感器检测的车体加速度在时域和频域的幅值、主频均一致.   相似文献   
45.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车内噪声已成为铁路运行中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得到地铁车内噪声分布规律,分别测试不同速度下地铁车内噪声,使用A计权声压级和线性声压级分析车内噪声特性。结果表明:(1)在同一断面下,站高1.5 m处的噪声A计权声压级均小于坐高1.2 m处,且随着速度的增加,两者的差值增大;(2)转向架上方横向各测点A计权声压级整体呈现从中间逐渐向两边增大的趋势,而转向架上方纵向各测点来看,通过轮轨作用从地板透射入车厢的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更大;(3)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列车车内噪声中高频成分突出;(4)空调机组内部风机压缩机的机械振动对车内噪声在80~125 Hz处有较大的贡献值。  相似文献   
46.
研究目的:为研究地铁曲线尖轨道岔的不可逾越速度,本文以地铁9号曲线尖轨道岔为例,基于轮轨接触几何算法和车辆-道岔系统耦合动力学仿真计算,在综合考虑车辆侧向过岔时的安全性及平稳性的基础上确定曲线尖轨道岔的不可逾越速度,以期为列车折返能力的提高和城际轨道交通道岔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与储备。研究结论:(1)在尖轨顶宽40 mm时标准LM车轮型面与轨道接触点分布已经过渡到尖轨上,而磨耗状态LM车轮型面与钢轨的接触点分布可能在基本轨上或者尖轨上,轮载过渡位置延后;(2)车辆过岔时主要以车体横向加速度为控制指标确定不可逾越速度,因此在地铁车辆运行过程中可对车辆横向加速度进行实时监测,作为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的监测指标;(3)标准LM车轮型面时地铁9号曲线尖轨道岔的不可逾越速度为50 km/h,磨耗状态LM车轮型面时9号曲线尖轨道岔的不可逾越速度为45 km/h;(4)通过提高地铁车辆ATP顶篷速度来提高ATO速度,可缩短发车时间间隔,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对运量的储备;(5)通过对地铁曲线尖轨道岔不可逾越速度的分析,可对地铁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进行监测,并针对列车行车间隔加密后可能引起折返能力不足的问题,为道岔提速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7.
耐久性自动驾驶仪需要适应的Ⅴ型试验循环曲线。从可行性和通用性考虑,参考Ⅰ型运转循环,以AT车为例,编写的耐久性底盘测功机Ⅴ型试验循环车速为44.5km/h。  相似文献   
48.
针对舰艇防空,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运动学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认真分析了现代主要空袭威胁的特征,给出雷达坐标系下高度、速度、加速度、发现距离、连续径向运动等特征的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层识别结构,第一层基于点时刻目标高度、速度特征识别战术弹道导弹、武装直升机;第二层基于目标是否作水平方向连续减速运动、连续径向运动等特征识别反辐射导弹、制导炸弹;第三层基于高度和发现距离,采用模糊集和DS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区分反舰导弹和轰击机等.通过典型目标环境的验证,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49.
陈嵘  王平  刘学毅 《铁道学报》2011,33(6):74-80
为揭示高速运营条件下车辆与桥上道岔的动态相互作用规律,建立考虑轮轨间动态接触关系的高速车辆-道岔-桥梁耦合振动模型,并编制相应计算程序CDAVTB。以时速350 km18号道岔布置于6×32 m连续梁上,轨下基础采用底座纵连式无砟轨道为例展开仿真分析,就铺设于我国客运专线桥梁上的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高速道岔的动力响应进行比较,并分析桥梁竖向刚度和岔桥相对位置对车岔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道岔铺设于桥上时,各项动力响应均有所增大,道岔结构参数对车岔桥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大。随着桥梁竖向刚度的增大,系统各项动力响应呈减小趋势,32 m跨连续梁的ZK荷载挠跨比宜按不大于1/9 000进行设计。岔桥相对位置的变化将导致系统动力响应的较大差异,就32 m跨度连续梁而言,道岔辙叉部分布置于列车运行方向上距离桥墩1/8至1/4跨范围内时最优。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以一段大跨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桥上CRTSⅡ型板空间一体化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桥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在温度作用下各部件的纵向力,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各部件纵向力的影响.通过计算分析表明:对于本文中的连续梁桥,随着联合板伸缩刚度的增大,联合板、固结机构、端刺、桥梁最大纵向力明显增大,钢轨最大纵向力减小;随着滑动层摩擦系数的增大,除了端刺纵向力基本不变,其它各部件最大纵向力都增大;当摩擦板长度达到约50 m时,能有效减小端刺受力,此后即使再增加摩擦板长度,对端刺受力的影响已不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