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肾上腺皮质腺瘤(ACA)与嗜铬细胞瘤(AP)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ACA患者(67例)与AP患者(33例),且于病理确诊前完成CT与MRI检查。比较CT检查ACA与AP肿瘤直径、CT值。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与MRI及CT与MRI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ACA肿瘤直径、平扫CT值、增强CT值均低于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AP与ACA敏感性58.21%,特异性30.30%,准确性49.00%;MRI诊断敏感性74.63%,特异性54.55%,准确性68.00%;CT与MRI联合诊断敏感性88.06%,特异性78.79%,准确性85.00%;CT与MRI联合诊断ACA与AP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单独CT、MRI,MRI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与MRI均可在鉴别诊断ACA与AP中发挥作用,其中,MRI优于CT,CT与MRI联合优于单独CT...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总结多脾综合征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提高对其认识及准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3例多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SCT影像资料。结果:总结了13例多脾综合征患者MSCT的影像学表现。(1)多个脾结节:数目不等,4~21个;脾结节位置位于右腹部9例,左腹部4例。(2)内脏异常:全内脏反位者7例;短胰者7例,中位水平肝脏、中位胆囊者4例。(3)心血管畸形:心脏异常者2例,均为复杂型先心病;下腔静脉肝内段缺如者4例,奇静脉扩张并与上腔静脉异常连接者4例。(4)双肺畸形:双肺左侧肺形态者2例。(5)伴发肿瘤:伴发胃间质瘤1例,直肠癌2例。结论:多脾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系统先天性联合畸形为特征的综合征,其影像学表现多样,胸腹部CT检查有助于其全面诊断,可减少临床误诊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调整颅脑CT扫描基线的角度对后颅窝脑干伪影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新鲜尸头两具 ,浸泡于充盈福尔马林溶液的密封水囊。以听眦线 (OML)为 0°基准线 ,在 -15~ +15°OML范围内 ,每隔 5°为扫描参考线 ,分别行颅脑CT扫描。使用后处理软件 ,测量后颅窝脑干区伪影的面积百分比 ,并对图像总体质量进行评分。分析采用不同角度基线扫描 ,后颅窝的成像质量以及脑干区伪影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 :采用不同角度扫描基线获得颅底区CT图像 ,脑干区高密度与低密度伪影的严重程度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在 -5~ -15°OML范围内脑干区高密度伪影的严重程度较轻 ,图像质量最佳。结论 :采用 -5~ -15°OML为扫描基线 ,可提高颅底脑干区CT扫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利用螺旋CT图像测量建立本地成人眼球结构CT测量正常参考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6 0例CT扫描原始或重建图像进行眼球测量分析 ,测量指标包括眼球前后径、横径、前房轴深、晶体厚度、玻璃体腔径。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各测量指标在不同性别、年龄间的比较及眼球前后径与前房轴深、晶体厚度、玻璃体腔径相关性分析。结果  (1)CT扫描图像能清晰显示眼球结构 ,边缘清晰。 (2 )除晶体厚度外 ,眼球各结构的CT测量值在不同年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 ,男性眼球前后径、横径、前房轴深、玻璃体腔径值分别为 (2 5 .12± 0 .83)mm ,(2 5 .2 5± 0 .15 )mm ,(2 .71± 0 .5 1)mm ,(15 .77± 0 .81)mm ;女性为 (2 4 .4 8± 0 .79)mm ,(2 4 .5 4± 0 .84 )mm ,(2 .5 4±0 .4 5 )mm ,(15 .0 9± 0 .93)mm。晶体厚度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各年龄组间有差异。 70岁前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厚。玻璃体腔径与眼轴长显著正相关。结论 首次制定了本地成人不同性别眼球各结构的CT测量正常参考值 ,并发现除晶体厚度外 ,眼球各径线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 70岁前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厚  相似文献   
45.
64层CT因其较快的扫描时间分辨率和较大的覆盖范围,使得CT冠状动脉成像能在最快5个心动周期完成全心脏扫描,且成像质量非常高,越米越多的临床心脏专科医师将CT作为非创伤性冠状动脉成像的重要检查手段,但薄层0.625 mm扫描和小螺距、大范同扫描需要更大的曝光量,患者受到更大的放射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CT表现,探讨其对GST恶性潜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GST患者的CT表现,并将其与术后病理学恶性潜能对照分析。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低度恶性潜能17例,高度恶性潜能21例。CT结果显示低度恶性潜能GST通常直径≤5 cm,肿块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高度恶性潜能GST多为直径5 cm、肿瘤密度不均匀,伴有坏死或液化,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出现转移的2例均为高度恶性潜能。结论 CT显示肿瘤大小、密度、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是否转移等对于判断GST恶性潜能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47.
三维图像上颌窦口面积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和窦口引流通畅的上颌窦炎症患者上颌窦口、筛漏斗外口面积 ,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 经过螺旋CT冠状位扫描或轴位扫描的原始数据被传输到SunUltra 10Aw 3 1工作站上 ,然后利用Navigator软件行仿真内镜成像 ,调节CT仿真内镜阈值 ,观察窦口 鼻道复合体(ostium meatuscomplex ,OMC)等解剖结构 ,测量像素面积。在相同物距、视角等条件下 ,测量某一线段在三维图像和二维图像上的像素比 ,计算出面积。对正常组数值与炎症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鼻甲、鼻道和窦口 鼻道复合体等结构在仿真内镜下能更好地被显示 ,正常组上颌窦口的面积为 (16 45± 1 2 1)mm2 ,炎症组上颌窦口面积为 (18 2 8± 2 12 )mm2 。正常组筛漏斗外口面积为 (15 0 7± 0 78)mm2 ,炎症组筛漏斗外口为 (17 19± 1 5 9)mm2 。结论 正常组与炎症组上颌窦自然口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而筛漏斗外口面积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筛漏斗外口的增大可能是窦口非阻塞性上颌窦炎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48.
螺旋CT仿真内窥镜下显示鼻腔及鼻窦解剖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在螺旋CT仿真内窥镜和常规冠状位扫描图像上的各解剖标志的显示特点。方法:经过螺旋CT冠状位扫描或轴位扫描的原始数据被传输到工作站上,然后利用NAVIGATOR软件行仿真内窥镜成像,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等解剖结构,测量必要的参数。结果:鼻甲、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等结构在仿真内窥镜下能更好地被显示,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价鼻腔及鼻窦形态和功能。结论:仿真内窥镜少评价鼻腔及鼻窦解决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放射科或耳鼻咽喉科医师更好地认识其特点。  相似文献   
49.
肺炎性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性肿块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对14例行常规胸部螺旋CT扫描并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球形肺炎和炎性假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性肿块的典型CT表现为:①位于肺边缘,病变呈方形、楔形、类球形;②与胸膜广甚相连,邻近胸膜反应性增生,呈广泛条带状增厚;③非胸膜侧小斑片状浸润灶;④炎性肿块抗炎治疗后多明显吸收缩小,消失,形成炎性假瘤后无可变化;⑤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灶。结论:全面分析肿块的CT表现并结合临床病史,特别是肺部感染史,并动态追踪观察抗炎治疗后的变化,可提高对肺炎性肿块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仰卧式头架螺旋CT鼻腔及鼻窦冠状位扫描时机器摆动角度范围对冠状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1999年8月~2000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117例行鼻腔及鼻窦冠状位扫描,采用仰卧式头架,对一些病例采用近似冠状位扫描,将所有图像均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与OML成67°~90°的近似冠状位扫描基本能满足依赖冠状位鼻腔及鼻窦CT图像诊断的需要.结论近似冠状位扫描在某些情况下是切实可行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