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4篇
  免费   804篇
  国内免费   258篇
工业技术   396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的一站式CT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拟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完成一站式CT检查,且于24h内完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比较CTP与DWI的梗死检出率。采用CTA评估患者颅内积颈内动脉的狭窄情况,并对颅内动脉及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与CTP检测的脑组织灌注的相关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DWI检出91例患者的147个梗死区,CTP检测结果 89例患者检出121个梗死区。CTP与DWI的梗死患者检出率分别为87.25%、89.21%,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TP梗死区检出数量低于DWI。CTA检测发现102例患者颈内动脉狭窄52例,双侧动脉狭窄6例;颅内动脉狭窄73例,23例同时出现颈内和颅内动脉狭窄。CTA检测颈内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与CTP检测的CBF和TTP成正线性相关(P<0.05),与CBV无显著相关性(P>0.05),同时颅内动脉的狭窄程度与CBV、CBF、TTP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TP梗死检出率与DWI相当,但梗死灶检出能力低于DWI。CTA检查能准确评估狭窄、闭塞部位、程度,通过CTA及CTP的一站式联合检查能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43.
OCT医疗图像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血管内斑块诊断技术正在迅速成长。为进行有效的OCT血管内斑块辅助语义分割,提出一种基于集成支持向量机(AdaBoost-SVM)的分割学习模型。采用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对支持向量机模型的组合参数的选取进行优化以提升其分类性能。通过建立由多个基分类器组合的AdaBoost-SVM集成化分割模型,对OCT血管图像以像素列预测为基础进行准确分割。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割过程中相比较BP神经网络以及标准SVM方法,集成支持向量机在以像素列为基础的图像分割过程中具有更优的分割精度。  相似文献   
44.
《Planning》2019,(35):31-34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对患者血管再生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脑内压干预、控制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再生指标与肾功能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肌酐(Cr)与尿素氮(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FGF与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Cr与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与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bFGF、VEGF水平,进而促使血管再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5.
《Planning》2016,(16):145-148
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富含毛细血管,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半球,其次在小脑蚓部,少数位于延髓、脊髓,但幕上少见。本文对血管母细胞瘤特别是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深化对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水通道蛋白4(AQP4)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变化及其与其他临床指标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住院的2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需做腰穿患儿25例为对照组。收集急性期、恢复期患儿脑脊液及对照组患儿,ELISA法检测AQP4及sVCAM-1含量。结果:观察组急性期AQP4和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AQP4、sVCAM-1下降,与急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QP4与sVCAM-1呈正相关,AQP4、sVCAM-1与颅内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77,P=0.0352、r=0.589,P=0.0301)。结论:AQP4及sVCAM-1可能通过促进脑水肿参与病毒性脑膜炎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7.
【摘要】目的比较旋钮式压迫止血器和气囊式压迫止血器在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9月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8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5例患者选用旋钮式压迫止血器,81例患者选用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特征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不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 结果使用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患者术后手部肿胀率(P=0.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0.02)均明显低于使用旋钮式压迫止血器患者;两者术后出血比例未见明显差异(17.3%对14.3%,P=0.55)。出血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0.001)、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替罗非班比例(P=0.002)及疼痛VAS评分(P=0.001)均高于不出血组患者,诊断性造影比例低于不出血组患者(P=0.03)。 结论旋钮式压迫止血器和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相当,气囊式压迫止血器在舒适度及肿胀率方面优于旋钮式压迫止血器。术后穿刺点是否出血与压迫止血器类型无关,与患者APTT、INR、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是否植入支架相关。


  相似文献   
48.
《Planning》2016,(28):7-10
目的:总结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GLP)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囊斑样水肿(CME)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BRVO继发CME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给予单纯GLP治疗,B组给予单纯玻璃体腔内雷珠单抗注射治疗,C组给予玻璃体腔内雷珠单抗注射联合GLP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CVA和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VA均呈升高趋势,CMT均呈降低趋势,随访1、3、6个月C组BCVA均高于A、B组,CMT均低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间BCVA和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6个月随访后,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GLP治疗可有效的提高BRVO继发CME的治疗效果,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9.
正理咨询靳一先:视力不好的人听力会不会变差?一般情况下不会。但如果是感染或老年性症状引起会有连带性,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有血脑屏障保护,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较少,应多考虑后者即老年性症状引起的连带性。视库在线教育平台:由3D打印机生产出来的眼镜大大增加了设计弹性,使生产形状更加细致多样,也更加方便。同时,3D眼镜相对传统眼镜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抗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纳米抗体对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血管生成的治疗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直径为3 mm的浸有1 mol/L NaOH溶液圆形滤纸贴于大鼠眼角膜中央处30 s,制备大鼠碱烧伤血管生成模型)和治疗组(Treatment,术后7天至21天用3 mg/mL的抗FGF-2纳米抗体溶液滴眼,每日3次,每次10 μL,共14天)。通过体视显微镜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大鼠角膜血管生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种方法检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FGF-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血管:治疗组较模型组的面积显著减少,血管管腔较窄(P<0.05),在药物干预14天后,差异最为显著;(2)FGF-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与治疗组的结果相近(P>0.05);(3)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治疗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此外,假手术组的持续给药也使得VEGF表达显著增加(P<0.05)。 结论:抗FGF-2纳米抗体可抑制由碱烧伤诱导的角膜血管新生,但也使得正常大鼠角膜或病理大鼠角膜的VEGF表达水平代偿性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