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生物科学   4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利用整体压片法 ,对分别隶属于球角科和长角科的两种跳虫似微小球角 (Hypogastruraadex ilis (Stach ,196 4 ) )和曲毛裸长 (SinellacurvisetaBrook 1889)的染色体进行了首次观察。发现似微小球角单倍染色体数目n =7,雄性有 13条染色体 ,雌性有 14条 ,为XO型性别决定 ;曲毛裸长n =6 ,雄性 2n =11,雌性 2n =12 ,同样为XO型性别决定。还记述了雄性似微小球角的减数分裂过程 :在分裂前期 ,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 ;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 ,部分仅末端相连 ;早后期Ⅰ ,当常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 ,性染色体仍滞后于赤道板中央。  相似文献   
42.
西土寒宪蚓(Ocnerodrilus occidentalis)为广东人工林和撂荒地内广泛分布的外来种蚯蚓, 因其对水热、pH值及土壤有机质等的变化不敏感, 其分布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研究西土寒宪蚓对人工林碳循环的影响过程, 可以为如何减少外来蚯蚓影响下的人工林土壤碳排放提供思路。在广东鹤山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人工林内设置外来蚯蚓和乡土植物野外控制实验,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2通量进行15天的原位测定。结果发现, 单独添加西土寒宪蚓及单独种植三叉苦(Evodia lepta), 对土壤CO2通量的效应都不明显。植物物理过程(如遮阴作用等)、植物生物过程(如根际化学物质分泌过程等)及植物在未添加蚯蚓样方和添加蚯蚓样方中对土壤CO2通量的效应分别为-32.1%、40.9%、8.8%和-7.2%、30.7%、23.5%。植物的物理过程抑制了土壤CO2排放, 但提高了蚯蚓对土壤CO2排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39.3%)。植物的生物过程促进了土壤CO2排放, 但减弱了蚯蚓对土壤CO2排放的促进作用(降低了23.5%)。试验期间蚯蚓对多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是蚯蚓的存在有增强土壤细菌活性的趋势, 而且使土壤CO2通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更加密切了; 同时, 蚯蚓的存在也使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见, 森林土壤CO2通量不仅与水热条件有关, 还受地上和地下生物过程的调控。如果只关注森林土壤CO2通量的大小, 而忽略影响土壤CO2产生及释放的生物学过程, 将无法找到减少森林土壤CO2排放的有效途径。减缓人工林中土壤碳的排放, 必须综合考虑植物物理过程、植物生物过程以及蚯蚓对土壤CO2排放过程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43.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对 2010 年 LandsatTM 遥感影像进行解译, 结合一些实地调查数据, 把东寨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红树林沼泽、滩涂、养殖塘和河口水域4 个类型, 面积分别为 1 623.59 hm2、 651.12 hm2、 191.04 hm2、 673.70 hm2。确定树木年材积生长量价值、养殖捕捞价值、防风消浪蓄水调洪价值、固碳价值、水质净化价值、大气调节价值、有害生物控制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促淤造陆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和科研教育价值为主导服务价值, 采用市场价值法、生产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意愿支付法和碳价格交易法评价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 70 793.5 万元, 其中固碳价值、防风消浪蓄水调洪价值和促淤造陆价值是主要的服务功能价值, 其价值量占服务价值总量的比例分别为 32.58%、 22.25%、 15.28%。该结果为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管理能力以及公众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从产品开发角度分析全球合成生物学发展现状和趋势。方法: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合成生物学产品和应用清单(synthetic biology products and applications inventory)的数据基础上,对全球合成生物学产品的开发状态、市场应用和发展前景等进行补充检索和分析。结果:至2015年,全球至少已有81家企业(或研究机构)的116种合成生物学产品得到了市场应用开发,主要开发者为美国企业(或研究机构),产品主要集中于化学和医药领域。结论:合成生物学实现了从生物学分析向生物学合成的范式转移,其产品开发将给一系列的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45.
自21世纪初以来,高通量DNA测序、大规模DNA合成与组装、高效率基因组编辑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推动合成生物学“读-编-写”进入高通量、自动化的时代,已经开始影响或应用于生物医药、材料化工、农业、食品、能源、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在健康与医药领域,合成生物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可以在认识生命规律的基础上,解析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寻找药物设计靶点、干预自然的生理代谢过程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实现对人体生理状态的监测以及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从而深刻影响医疗模式、诊疗体系和生命健康产业。该文对2023年合成生物学在健康与医药领域的规划布局、研发进展和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
低旋巴蜗牛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燕  曾和期 《四川动物》1999,18(4):157-159
对低旋巴蜗牛( Bradybaena brevispira) 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在23—25 ℃气温下, 从卵产出到孵化需364 小时, 直径可增长20 倍。胚胎发育全过程可分为7 个时期: 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幼螺形成期和孵化期。对各期的外部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绘制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47.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的同时,慢性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前沿科技的发展,慢性病防控研究领域的重点、技术方法和管理体制不断更新。本文在梳理全球慢性病防控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总结了2022年慢性病防控的新进展,概括了慢性病防控的新趋势。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慢性病防控呈现出“数字化”与“智能化”结合、“防未病”与“治已病”结合、“控内因”与“控外因”结合的三大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学科交叉融合驱动慢性病防控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智能化防控、健康老龄化、可持续发展、系统化监管四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