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0 毫秒
41.
利用肌电图、常规电刺激器测定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建立了小儿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诊断方法。7例患儿主要异常形式表现为:诱发波的振幅降低,潜伏时延迟。测定表明该方法具有直接测定损伤段神经,异常表现出现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42.
我科自1969~1978年收治2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发病情况为、占神经内科同期住院病人总数3874人的5.2%;占同期脑血管病人总数916例的21.8%,居各种脑血管病的第二位。本组200例中  相似文献   
43.
先天性肌强直家系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肌强直发病率为0.3~0.6/10万[1],常见有2种遗传类型:Thomsen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Becker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均表现为骨骼肌在随意收缩或刺激而收缩后出现肌强直,不易立即放松,Becker型较Thomsen型起病较晚,且有的在肌肉用力后有短暂的肌无力现象.该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内仅有零星的家系报道,本研究中作者报道了有24例患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肌强直家系,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4.
本文利用肌电图所用常规电刺激器测定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建立了小儿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诊断的新方法。现介绍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7例初诊为坐骨神经损伤的患儿。年龄2~7岁。二、方法采用英产MS6型肌电图机,增益设置为  相似文献   
45.
广西35家公立医院2001年性病疫情报告及漏报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志智  莫应坚  王杰  李增富 《广西医学》2002,24(9):1518-1520
近年来 ,广西性病总的报告疫情处于相对稳定 ,而部分地区报告的疫情波动较大 ,根据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的资料统计分析 ,性病发病处于上升阶段 ,目前我区尚未采取大规模的干预措施情况下 ,性病疫情得到了控制这一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了了解我区性病疫情报告情况 ,较准确地掌握我区性病流行动态和发展趋势 ,根据桂卫疾控〔2 0 0 1〕2 0 9号《关于开展性病疫情漏报调查的通知》要求 ,我所于 2 0 0 1年 12月 10~ 16日 ,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区部分地市县进行性病疫情报告及漏报情况调查。现将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46.
在小儿麻痹症发病的初期,患儿常因发烧或腹泻而应用臀部肌肉注射,当发生下肢运动障碍时则难判断是坐骨神经损伤,还是小儿麻痹症,有的还发生医疗纠纷。鉴于此,本文简述二者的鉴别。一、坐骨神经解剖及其损伤表现坐骨神经是人类最粗最长的周围神经,起源于腰4—骶3脊神经根所构成的骶丛,由梨状肌下缘出坐骨大孔进入臀大肌深面,相当于臀部的正中,然后沿股后侧下行。其运动支支配股后肌(如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腓肠肌、胫前肌、胫后肌及部分足趾的伸屈肌等;感觉支分布于股后部、小腿外侧部、足背外侧部及部分足趾部皮肤。  相似文献   
47.
神经妥乐平在神经内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妥乐平(Neuroptropin,NTP)由日本脏器制药株式会社研制生产,将牛痘病毒疫苗接种于家兔皮肤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由此所产生的非蛋白质性生理活性物质经过提纯精制,即为NTP。其药理作用广泛,在镇痛、抗过敏、减轻脑水肿、止痒及提高免疫反应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NTP在日本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副作用局限且发生率较低。本文就NTP在神经内科疾病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1 镇痛 NTP通过多种途径发挥镇痛作用,如减少缓激肽的释放、恢复单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增强下行疼痛抑制系统的功能等等。 …  相似文献   
48.
对23例正常受试者进行了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确立了节段性棘突间刺激,在双胫前肌群记录的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技术。结果表明: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波形出现良好,节段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9.
中药对卡马西平致大鼠骨髓抑制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卡马西平(CBZ)用于控制癫瘖发作,需要连续服用5~6年,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adverseeffects,AE).其中血液系统的AE临床极为常见,李国良[1]4等总结了CBZ所致血液系统的AE主要有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抑制现象.Banff等报道CBZ可导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其骨髓象呈现广泛Fem样改变[2].因血液系统的AE以致于临床上不得不减量或停药,直接影响癫闡癎的控制.因此吴逊提出应高度"重视抗癫瘨癎药物的不良反应".[3]然而目前还没有可有效拮抗CBZ对骨髓抑制的药物.因此我们用CBZ造成大鼠骨髓抑制模型,观察中药对其骨髓抑制的保护作用.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骨骼肌病变的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19例经临床和肌电图确诊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骨骼肌标本采用恒冷冰冻切片和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光镜下观察骨骼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在HE染色,19例患者的骨骼肌标本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纤维萎缩,但变性坏死肌纤维较少见,有7例患者在肌纤维中可见到肌质块。在组织化学MGT染色中,6例患者肌纤维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破碎红边纤维(RRF),肌质块在MGT染色上呈深绿色,在NADH染色中肌质块呈深蓝色,较HE染色更易识别。在ATP酶染色中,19例患者有11例存在Ⅰ、Ⅱ型肌纤维分布异常现象,其中9例以Ⅰ型纤维明显占优势,2例以Ⅱ型纤维稍占优势,8例患者肌纤维分布基本正常。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骨骼肌病理改变,除常见的肌核增多内移,肌核聚集成核袋及核链现象以外,肌质块的出现和Ⅰ、Ⅱ型肌纤维分布异常应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重要的特征性病理改变,肌肉活检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