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67篇
  免费   2256篇
  国内免费   1637篇
工业技术   28560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56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467篇
  2020年   485篇
  2019年   591篇
  2018年   378篇
  2017年   547篇
  2016年   605篇
  2015年   774篇
  2014年   1527篇
  2013年   1266篇
  2012年   1428篇
  2011年   1522篇
  2010年   1586篇
  2009年   1697篇
  2008年   1792篇
  2007年   1691篇
  2006年   1429篇
  2005年   1454篇
  2004年   1346篇
  2003年   1294篇
  2002年   910篇
  2001年   785篇
  2000年   630篇
  1999年   606篇
  1998年   521篇
  1997年   512篇
  1996年   368篇
  1995年   364篇
  1994年   268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5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清电视节目逐渐成为主流,3D电视频道也将得以实现,传输带宽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视频的压缩效率成为加快传输速率的迫切需要.AVS+技术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视频编码技术,编码效率更高,与国际标准的H.264/AVC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电视行业传输带宽所面临的压力.  相似文献   
42.
43.
核酸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信息载体,也是构建新型微观和宏观材料的生物材料。框架核酸是核酸通过自组装合成的,在纳米级精度上可设计和可修饰的新型纳米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辐射生物化学等领域。成像技术为直观可视化地研究框架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框架核酸的构建及常用成像表征技术,介绍了其在生化检测,包括离子分子检测、基因检测、细胞检测及辐射检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框架核酸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4.
《Planning》2019,(3)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的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组)及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人群(健康组)的新鲜粪便标本,分析受试者相关临床资料。提取肠道菌群DNA,采用16S r DNA基因扩增和Illumina平台双端2×300策略测序,基于Gold数据库按>97%的相似性聚类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对照Silva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及分类,各层级样本采用轶和检验分析物种差异; QIIME软件计算α多样性主要指数、β多样性分析,t检验分析指数差异,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结果通过R及GraphPad Prism作图展示。结果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11例银屑病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入选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 05)。DNA测序分析显示样本测序覆盖深度> 0. 99。银屑病组肠道菌群的OTU数量(278. 18±89. 75比722. 95±152. 81,t=10. 36,P<0. 01)、赵氏指数(433. 38±147. 47比1156. 08±292. 50,t=9. 291,P<0. 01)、香农指数(3. 56±0. 87比5. 73±0. 78,t=6. 972,P<0. 01)和辛普森指数(0. 79±0. 15比0. 94±0. 04,t=3. 287,P <0. 01)均显著低于健康组。RankAbundance曲线显示银屑病组肠道菌群均匀程度较低。PCoA分析(unweighted)显示银屑病组与健康组在第一主成分(24. 35%)可显著分离,Weighted Uni Frac分析可见银屑病组混杂在健康样本中无法区分,且与银屑病亚型无关。样本聚类分析显示,银屑病组肠道菌群与健康组有一定重叠性,银屑病样本特异性菌群少;在门层级,健康组中可检测到TM7,相对丰度为0. 000 066 9 (0. 000 033 4~0. 000 200 5),而银屑病组仅在个别样本中显示有微量存在,相对丰度为0(P<0. 05);在属层级,银屑病组双歧杆菌属[0. 000 033 4 (0. 000 016 7~0. 000 100 3)比0. 000 401 1 (0. 000 200 5~0. 001 337 0)]、布劳特氏菌属[0. 000 467 9 (0. 000 183 8~0. 000 434 5)比0. 002 206 0 (0. 000 935 9~0. 005 582 0)]、粪球菌属[0. 000 033 4 (0~0. 000 401 1)比0. 000 902 5 (0. 000 334 2~0. 005 315 0)]较健康组显著降低,健康组中的戴阿利斯特杆菌属和嗜血菌属仅在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微量存在,克雷伯氏杆菌属在健康组和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存在,但在银屑病组的相对丰度更低,接近0 (P均<0. 05)。个体样本高丰度菌群分析显示,银屑病组个别样本中多糖及短链脂肪酸代谢相关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结论银屑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49.
50.
The self-assembly of nanoparticles has attracted a vast amount of attention due to the ability of the nanostructure to control light at the sub-wavelength scale,along with consequent stro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enhancement.However,most approaches developed for the formation of discrete assemblies are limited to a single and homogeneous system,and incorporation of larger or asymmetrical nanoparticles into assemblies with high purity remains a key challenge.Here,a simple and versatile approach to assemble nano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s,shapes,and materials into various discrete homo-or hetero-structures using only two complementary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strands is presented.First,surface functionalisation using DNA and alkyl-polyethylene glycol(PEG)enables transformation of as-synthesised nanoparticles into readily usable plasmonic building blocks for self-assembly.Optimisation of the DNA coverage enables the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assembly types,such as homo-and hetero-dimers,trimers and tetramers and core-satellite structures,which are produced in high purity using electrophoresis purification.The approach is extended from purely plasmonic structures to incorporate(luminescent)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s for formation of hybrid assemblies.The deposited assemblies form a high yield of specific geometrical arrangements,attributed to the van der Waals attraction between particles.This method will enabl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mplex colloidal nanoassemblies for biological and op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