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工业技术   3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针对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按照水文预算定额的基本要求,系统地提出了水文基本建设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和不同阶段的概预算深度、及预算文件的编制内容。  相似文献   
352.
基于燃烧理论、爆炸理论及遵守的守恒定律,建立了巷道内瓦斯爆炸的数学物理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煤矿巷道内预混瓦斯气体的燃烧爆炸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得到了巷道内瓦斯爆炸过程中超压变化规律.展现了爆炸冲击波在巷道内的衰减过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高度吻合,证明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进而为煤矿瓦斯爆炸传播过程的分析研究及瓦斯爆炸事故的防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优化矿用救生舱、避难硐室的设计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3.
以区域构造背景为基础,通过对28口井近1 000 m岩心的详细观察,在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识别出典型的震积岩。其代表性沉积构造有:微断层和地裂缝、液化砂(砾)岩脉、震动液化卷曲变形、环状层理、负载构造、震积角砾岩和震浊积岩等,其中液化砂岩脉和震积角砾岩是主要类型;震积岩垂向序列划分为阶梯状断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液化卷曲变形层段、震裂岩和自碎角砾岩层段、震塌岩和内碎屑副角砾岩层段、震浊积岩层段6个部分。震积岩研究有助于恢复古构造演化史和寻找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微断层、地裂缝和液化砂岩脉有利于改善储层条件,地震流体可促进烃源岩演化和成岩作用,同时震积角砾岩本身也是良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354.
355.
针对目前传统智能优化算法在解决复杂非线性多参数优化问题时所存在的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时间复杂度高及易于早熟等问题,受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 endocrine immune, NEI)系统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调节机制的人工蜂群智能算法(NEI-ABC)。在传统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ABC)结构基础上,该算法增设了蓝光引导单元、蜜源调控单元和触角定向单元,极大提高了引领蜂、侦查蜂和跟随蜂的搜寻和探索能力,从而使得其全局寻优性能得到提升。仿真实验表明NEI-ABC算法相对其他传统算法具有较高寻优性能,且在油田注采产量规划等复杂优化问题解决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56.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TA1钛基体上制备了IrO2–MnOx涂层阳极,探析了涂液浓度对阳极涂层结构和电催化析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极涂层中的Ir会以金红石型IrO2的形式存在,Mn则以非晶态Mn3O4的形式存在。阳极涂层表面呈现“类山脊状”形貌,涂液浓度的升高会提高涂层的结晶度和表面裂痕数量,但不会对涂层的表面粗糙度产生显著影响。阳极涂层的析氧催化活性表面积主要是易与电解液接触的外活性表面积,涂液浓度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阳极的电催化析氧活性和稳定性随着涂液浓度的升高会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涂液浓度为0.3 mol/L时所得阳极的使用性能最优。在0.5 mol/L的硫酸溶液中,5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其析氧过电位为280 mV,预计寿命长达3年。  相似文献   
357.
研究了大功率气体机采用进气道多点顺序喷射方式时,喷射结构对缸内混合气形成及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了四种不同结构型式的弯管,将燃气引导至进气门阀座附近,在发动机标定工况且保证其他条件一致的条件下,通过数值解析及燃烧测试分析的方法对比了不同弯管对缸内混合气形成及燃烧循环差异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管结构时,多数燃气从靠近弯管的进气门流入缸内,对缸内混合气的形成不利,导致燃烧循环差异较大;采用双管结构时,将燃气分别引导至两个进气门处,可以有效改进缸内混合气的形成质量,燃烧循环差异明显改善;当燃气沿弯管径向喷出时,相对于顺气流喷射方案,能取得更好的混合效果和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