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66篇
生物科学   3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11.
从浙江舟山桃花岛近海海域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活性氨氧化细菌,命名为THD-1。菌株THD-1为革兰氏阴性,球状至椭球状,大小约为(0.5~0.8)μm×(0.7~1.3)μm;菌落呈无色透明状,针尖大小,边缘光滑;可在盐度为0~50%0的培养基中生长。16SrDNA序列比对表明,菌株THD—1与Nitrosomonas europaea ATCC25978^T的相似性为96.3%。培养液的pH值对菌体生长和氨氧化活性影响明显,当pH值降至6.0以下时,菌株的生长和氨氧化活性几乎完全被抑制,但这种抑制可通过回调pH值的方法解除;在所试的4种碱液中,碳酸氢铵调节pH值对菌体生长和氨活性改善效果最好。建立了菌株THD-1的分批补料式高密度培养方法,最终OD600可达0.214,最大活菌数可达7.5×10^8cells/mL。  相似文献   
3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缓/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评估生产单位质量水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 优化施肥(OPT)处理在减氮(N)21.4%条件下产量与习惯施肥(FFP)处理持平,同时减少了稻田周年CH4和N2O的排放,其中水稻季CH4和N2O分别减排12.6%和12.5%,休闲季N2O减排33.3%.与OPT处理相比,控释尿素(CRU)处理在水稻季CH4减排28.9%,休闲季CH4零排放;硝化抑制剂(DMPP)处理在水稻季CH4和N2O分别减排41.6%和85.7%,休闲季CH4和N2O分别减排76.9%和6.5%.休闲季节N2O排放占周年N2O排放的76.8%~94.9%,是评价整个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的因素.OPT、CRU和DMPP处理生产1.0 kg稻谷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为0.50、0.41和0.33 kg·kg-1,综合考虑周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产量,尿素和硝化抑制剂配合施用可以在保证水稻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313.
消落带是陆地与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湿地以及其他特殊水体)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具有独特的生态水文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截留和转化NH4+、NO3-等非点源氮素进入水体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整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发现: 1)植物固持作用改变氮素在土壤-植被-土壤-大气中相对存在位置;2)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将氮素从系统内永久性地去除,是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的主要机制,但其相对贡献率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流域背景条件下,影响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生态因子变化较大,很难确定地下水位高低、植被状况、微生物属性和土壤基质等哪一个生态因子是驱动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关键因子.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大的时空尺度数据的缺乏及对植被宽度认识的模糊性,是导致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结果变异性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在消落带生态系统具体研究区位环境因子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GIS、RS等分析方法及同位素示踪和气体联用测定等定量分析技术,从不同时空尺度研究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的循环与转化规律,以实现消落带生态系统氮素截留转化最优化,为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14.
选择中亚热带毛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原位和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间伐强度(25%间伐、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土壤氮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间伐显著增加土壤氨化速率(P0.01),但降低硝化速率(P0.01);50%间伐显著增加土壤硝化速率(P0.01),而林下植被剔除显著降低土壤硝化速率(P0.01)。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氨化速率与有机碳(SOC)、全氮(TN)及全磷(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硝化速率与SOC、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铵态氮(NH~+_4-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处理下的氨化速率均显著增加(P0.01),而硝化速率显著降低(P0.01)。25%间伐显著降低土壤净氮矿化和氨化过程的Q_(10)值,对硝化过程的Q_(10)值影响不显著;50%间伐对氨化和硝化过程的Q_(10)值影响均不显著;林下植被剔除对氨化过程的Q_(10)值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硝化过程的Q_(10)值。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氮矿化过程的Q_(10)值介于1.17—1.36之间。25%间伐和林下植被保留有利于毛竹林土壤氮素的供给。  相似文献   
315.
通过水稻盆栽试验,分别于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采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T-RFL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探究水稻生长对根际反硝化作用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分蘖期根际土壤的反硝化势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而孕穗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反硝化势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分蘖期和孕穗期根际土壤中含narGnosZ基因的微生物数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其中含nosZ基因的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对根际环境响应更敏感.说明虽然水稻根系生长会刺激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抑制了根际土壤中一些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从而降低了根际土壤的反硝化潜势.  相似文献   
316.
基于能值分析的山东省生态足迹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东省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的改进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山东省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与传统模型相比,它采用的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参数更加稳定,更能反映区域特征;同时,它将所有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因而具有更强的可比性。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2004年山东省的能值密度为7.710×1014sej.hm-2,人均生态足迹为8.90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24hm2,人均生态赤字为8.480hm2;采用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2004年山东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830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8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49hm2。二者的计算结果生态足迹均超过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317.
硝化基质和产物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婷  郑平 《微生物学报》2009,49(6):759-765
摘要:【目的】对硝化基质和产物对硝化过程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发光细菌法,在pH=7.0的条件下,测定了氨、羟胺、亚硝酸和硝酸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15min-半抑制浓度(the 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结果】单一物质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硝化基质和产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氨、羟胺、亚硝酸和硝酸的IC50分别为2180.2 mg/L、6.2740 mg/L、1207.2 mg/L和3140.3 mg/L;其毒性大小顺序为:羟胺 >亚硝酸 >氨 >硝酸。按等效浓度混合法测定硝化基质和产物的联合毒性,结果表明:氨与羟胺、氨与亚硝酸、羟胺与亚硝酸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呈相加作用;氨与硝酸、羟胺与硝酸、亚硝酸与硝酸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呈独立作用;氨、羟胺、亚硝酸、硝酸四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也呈相加作用。【结论】根据硝化基质和产物对发光细菌和硝化细菌抑制浓度的相关性,可用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变化指示硝化基质和产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18.
反硝化功能基因—— 检测反硝化菌种群结构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硝化菌种类繁多, 且分属多个分类学上的不同种属, 故不能利用常规的16S rRNA测序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利用编码反硝化酶的功能基因作为分子标记, 可以有效研究环境样品中反硝化菌的种群结构、数量以及活性等。本文重点介绍了主要的反硝化功能基因以及常用的扩增引物, 分析了反硝化功能基因与16S rRNA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 比较了nirS和nirK基因菌的群落分布特征, 对目前反硝化功能基因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讨论了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 期望为研究复杂微生物的生态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19.
一株轻度嗜盐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和反硝化特性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处理高盐度废水的成熟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轻度嗜盐反硝化细菌GYL, 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 确定该菌株为盐单胞菌(Halomonas sp.)。该菌株能在盐度为10%的培养液中生长, 最适盐度为2%~7%, 最适pH为7.5~8.5, 最佳碳源为蔗糖, 在25°C~30°C的温度范围内脱氮效率达到80%以上。对该菌株的异养硝化能力进行了测定, 其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8.3%, 说明该菌株可实现同步硝化硝化, 即该菌可以独立完成生物脱氮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320.
异养硝化细菌脱氮特性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莎  黄钧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2):0255-0260
异养硝化细菌能够在利用有机碳源生长的同时将含氮化合物硝化生成羟胺、亚硝酸盐、硝酸盐等产物, 多数还能同时进行好氧反硝化作用, 直接将硝化产物转化为含氮气体。因此, 这类细菌已成为废水处理中生物脱氮新工艺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综述了目前所分离出的一些异养硝化菌的脱氮特性, 分析了各种环境条件如温度、pH、溶解氧、碳源类型、C/N以及抑制剂等对异养硝化菌的影响, 并介绍了异养硝化菌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