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观察82例按常规经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失败者,改用经头静脉双扩张法送入起搏电极安置双腔起搏器,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沿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做斜行切口3.5cm。在肌间沟内分离出头静脉,剪开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送入失败者,改用双扩张头静脉方法,分别送入心室和心房电极。结果从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未成功的82例,改用经头静脉双扩张法送入起搏电极成功75例。其中有7例改用泥鳅钢丝后头静脉扩张成功。成功率为91.4%。未成功的7例改为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起搏电极。结论经双扩张头静脉送入心室、心房电极安置双腔起搏器,增加了从头静脉送入2根电极的成功率,方法简单、可行。有效地减少因穿刺锁骨下静脉发生的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2.
风心病瓣膜病变并慢性房颤(Af)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瓣膜置换术电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仍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电复律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选择上海长海医院1993年1月至1997年1月风心病慢性Af伴二尖瓣病变或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行单瓣或双瓣置换术者,于换瓣术后3~12个月行同步直流电复律共108例,电复律患者中9例行电复律失败,其余99例电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给予小剂量胺碘酮或普罗帕  相似文献   
33.
目的采用双Lasso导管标测技术行环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隔离预防心房颤动复发。方法13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56±8)岁,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其中,8例为频发的阵发性房颤(1~20年),5例为持续性房颤(1~4年)。窦性心律下起搏远端冠状静脉窦或房颤发生时,利用电解剖系统进行左心房重建。然后,将两根Lasso多极导管同时置于右(左)上、下肺静脉之内。在距肺静脉口1cm左右处行环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电隔离。消融终点为左心房-肺静脉/周围组织完全性阻滞,表现为放电时肺静脉电位消失。结果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窦性心律下电隔离成功,5例持续性房颤和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窦性心律和房颤发生时电隔离成功。3例患者放电时房颤终止:左肺静脉隔离时房颤终止1例,右肺静脉隔离时房颤终止1例,左肺静脉隔离完成后54s自行终止1例。其余3例需体外电转复。消融术时间为(256±56)min,X线曝光时间为(39±11)min。无并发症发生。在术后平均随访(104±50)d,只有1例患者在第71d时出现不典型心房扑动,自行终止。其余12例患者均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结论有明确心电学隔离指标的环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电隔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肺静脉既可为房颤的诱发机制,亦有可能参与房颤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34.
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即用低能量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 ,以治疗严重心动过缓 ,尤其伴有晕厥的心动过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安置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出现晕厥或原有晕厥复发。心脏起搏器术后的再晕厥的原因 ,可能与起搏器系统故障或起搏方式有关 ,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1 与心脏起搏系统有关的晕厥人工心脏起搏器系统由具脉冲发生器 (起搏器)和与之匹配的电极导管组成。脉冲发生器均能通过与心肌相接触的电极导管发放脉冲电流和感知心内信号。所以如起搏器功能失常 ,电极导管与心肌接触面异常 ,电极导管与起搏器连接异…  相似文献   
35.
心理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心理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预后。方法  180例AMI住院患者中存在心理因素为A组10 3例 ,无心理因素为B组 77例。结果 两组患者预后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入院前后存在心理行为因素者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 情绪不稳定者易诱发心脏事件 ,而且发病比较突然 ,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6.
移动电话对埋藏式永久起搏器干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移动电话对埋藏式永久起搏器的干扰情况。方法 :用自身对照法 ,将国内常用的 2种移动电话分别放在 3种不同位置及处于不同工作状态下 ,检测其对埋藏式起搏器的干扰情况。结果 :对 110例患者共进行 185 7次测试 ,仅 1例 (0 .9% ) Biotronic Ergos- 0 1VVI型起搏器依赖型患者 2 2次 (1.2 % )出现干扰。干扰只发生在移动电话处于起搏器上 ,且多出现于铃响阶段。数字机干扰大于模拟机。当移动电话处在正常耳旁位置时未见干扰。结论 :目前的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对移动电话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起搏器患者在通常耳旁位置使用移动电话是安全的 ;起搏器依赖型患者最好选用模拟式移动电话。  相似文献   
37.
目的报道1例43岁男性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频繁发作,反复出现扭转型室速致阿-斯综合征发作的少见病例.方法对其病史、住院及治疗经过加以分析讨论.结果当心绞痛发作时,多次先出现ST段压低,继之QRS波增宽、多源性室早及短阵室速,并多次出现室速或尖端扭转型室速致阿-斯综合征发作,于是先植入ICD,再经冠脉造影证实RCA开口处有90%~95%狭窄,LAD近端95%狭窄,术毕室速发作2次,均经ICD自动复律成功.经CABG术后,心绞痛消失,目前患者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冠心病,只有明确诊断,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降低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38.
1例男性患者 ,77岁 ,因高度至Ⅲ度房室阻滞 ,安置双腔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 ,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术后 6h病人感到间歇性右腰部肌肉跳动 ,传至右胸壁肌肉跳动。心电监护示VAT起搏时并无肌肉跳动 ,而呈DVT方式起搏时则有肌肉跳动。最后经X线检查证实右房电极移位。重新安置电极后 ,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39.
本文综合分析59例阿-斯综合征,并重点介绍引起该综合征的两种心律失常类型—扭转型室速和传导阻滞及其关键性用药。  相似文献   
40.
陆尚彪  吕宝经 《天津医药》1998,26(4):226-228
用生脉注射液对53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事血粘度,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和左心室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可明业降低血液粘度(P〈0.01),明显降低血小板粘附,血小板1分,5分及血小板最大聚集作用(P〈0.01),明业改善左心室功能(P〈0.01),同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P〈0.01),生脉注射液有利于疏通小血管内的血液淤滞,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从而增加心脏泵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