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2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9 毫秒
31.
目的:基于化学同质性探讨大黄饮片粒度规格及调剂学处理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规律。方法:比较饮片粒度、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先下/后下处理方式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煎出量的影响。结果:大黄不同粒度饮片水/醇提时总蒽醌提取量最高差别1.9/6.4倍;水/醇提不同时间最高差别2.2/1.8倍;水/醇提不同次数最高差别2.8/1.8倍;水/醇提先下和后下最高差别2.3/1.7倍。从化学同质性来看,所考察不同调剂处理因素得到的提取物均不同质。其中,相同处理方式下醇提样品的蒽醌单体含量明显高于水提样品。水提取时,0.8~1.2 cm的大黄饮片提取量较高,与超微粉碎后提取量相差不大且更经济;大黄先下提取时蒽醌提取量随水提时间延长主要呈增加趋势;后下提取30,60 min时蒽醌提出量均高于先下方式;水提前2次蒽醌提出量超过提取6次总量的50%。而醇提取大黄时,细粉的提取量较高,与1 000目超微粉碎提取量相差不大;后下方式提取量均低于先下方式;醇提30 min后提取量增加不显著;醇提前2次蒽醌提出量超过提取6次总量的70%。综合考虑,大黄水提时后下提取30 min,提取2次为宜;醇提时先下提取30 min为宜,提取2次为宜。结论:不同调剂处理方式对大黄蒽醌成分的提取量有显著影响;亟待建立中药调剂操作规范(good usage practice,GUP)。  相似文献   
32.
患者女,67岁.发热1周余,颈部肿胀伴吞咽困难2d于2012年6月11日入院.患者于6月4日无明显诱因发热,当时无颈部肿胀,在其他医院采用头孢噻吩钠抗感染治疗后发热症状好转.5d后自觉颈前区肿胀并皮温增高,伴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发热,体温39℃,颈部无皮肤破溃,无呼吸困难和四肢浮肿.该院CT示"颈部甲状腺旁、咽旁、左侧锁骨上区及左侧背部软组织内见散在积气影,右侧咽旁见软组织密度影,纵隔内见积气影,食管中段壁似增厚,与周围间隙模糊"(图1a和b).2日后来我院就诊.否认咽部异物史、牙痛病史、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33.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含有0.05%的丙酸氯倍他索和0.025%的全反式维A酸,二者联合可增加疗效。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我们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手部湿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对雷公藤多苷引起肝毒性入血成分的分析研究,探讨雷公藤潜在的肝毒性物质基础。方法:观察雷公藤多苷临床20倍等效剂量给药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AST和ALT来评价雷公藤多苷造成肝损伤的客观真实性;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在MSE质谱正负模式下,建立雷公藤多苷UPLC-Q/TOF-MS指纹图谱和其大鼠血清指纹图谱,比较确定雷公藤多苷的入血原型成分。结果:正常组与给药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指标、血清AST和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指纹图谱的研究共鉴定Othosphenic Acid、Triptotriterpenic Acid、Demethylregelin、Wilforlide、Cangoronine 5个原型成分。结论:初步确定了雷公藤多苷引起肝毒性的入血成分,为其肝毒性物质基础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患者男,37岁。因全身多发疣状丘疹、斑片20年,外阴和腹股沟糜烂、渗出2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发、蚕豆大疣状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双侧腹股沟及外阴皮损处糜烂、渗液和结痂。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示:CD4+T细胞37.2%,CD8+T细胞43.6%,CD4+/CD8+细胞比值0.85。斑点杂交示:HPV43和66DNA阳性。皮损组织病理:角化过度,表皮疣状增生及假上皮瘤样增生,可见部分凹空细胞,真皮浅层中度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皮肤感染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治疗给予抗感染、肌内注射免疫增强剂和口服阿维A胶囊,治疗15d后外阴和腹股沟皮损表面干燥、变平,并有大量痂屑脱落,而躯干和四肢皮损无明显变化。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36.
研究发现,在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结肠癌的发病率下降40%~60%[1].体内外及动物模型等研究[2]表明,NSAIDs的作用靶点是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COX有两种异构体:COX-1和COX-2,已证明COX-2在多种内脏肿瘤中存在过表达[3],因此,COX-2与肿瘤的关系得到了普遍关注.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COX-2在几种常见皮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7.
中药大质量观及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药质量标准问题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长期以来,"找成分,测含量"一直是中药内在质量标准研究的基本方式,而"量而不准,难关药效,难控难评"一直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主要困局。为了寻求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新突破,提出并论述了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研究模式和方法,即中药标准"大质量观"的研究思想和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中药标准研究的内涵,创新中药标准研究的思路,为实现"量而又准,关联药效,可控可评"的愿景提供新的视角、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建立寒热体质病理模型(饥寒疲劳模型、营养过剩模型),从动物行为学角度探讨不同寒热体质与小鼠温度趋向行为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3组,即正常组、饥寒疲劳组和营养过剩组,采用控制饮食+游泳法复制小鼠饥寒疲劳模型,以高蛋白饲料法复制小鼠营养过剩模型.采用冷热板示差法考察不同寒热体质小鼠温度趋向性,并通过检测ATP酶、琥珀酸脱氢酶活力(SDH)、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指标,验证模型是否复制成功.结果 饥寒疲劳模型动物表现出"虚寒证"特点,行为学则表现为在高温区(40℃)停留比例显著增加(P<0.05),即"趋热性"增强,其内在表现为ATP酶、SDH、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机体耗氧量、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cAMP/cGMP)比值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MDA)活力和血浆cGMP含量显著增加(P<0.05),即机体能量代谢和抗氧化能力下降,营养过剩模型组表现则相反.结论 基于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冷热板示差法可以直观且客观的表征饥寒疲劳与营养过剩模型的寒热体质差异,机体相关生化酶活性改变引起的能量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可能是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9.
生物检定与板蓝根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该文结合板蓝根的现有研究基础,多角度阐明应用生物检定法控制板蓝根质量的可行性,即通过控制板蓝根物质群的整体疗效控制其质量,期望能够为板蓝根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0.
中西医结合治疗阴黄18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