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3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提升“灾害意识”是改善减灾行动增强减灾能力的先决条件。然而,灾害意识作为减灾领域乃至广大社会随时随处可闻可见的高频用语,关于其各个方面的学术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Cite Space软件,通过对1990—2019年已发表的与灾害意识相关的中文文献的科学计量,同时辅以对主要文献的内容分析,梳理和诊断了民众灾害意识研究的国内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民众灾害意识研究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涉及学科领域宽广,呈现明显的多学科、跨学科特点;但相较其它灾害研究论题,特别是围绕灾害风险的研究而言,发文量偏少,关注度偏低。(2)已有灾害意识研究大体可分为“灾害意识调查测量、灾害意识提升的正规教育路径、灾害意识提升的大众科普宣传、自下而上民众及基层层面减灾与灾害意识、自上而下政府层面减灾对策与民众灾害意识”等五大方面,但整体而言,研究深度上这几大方面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从灾种背景来看,以围绕地震和气候/气象灾害的研究相对集中。(3)民众灾害意识研究呈现如下总体发展趋势:(1)研究内容不断细化、深度不断加深,百花齐放态势明显;(2)与减灾实际需求特别是民众与基层需求的结合越来...  相似文献   
32.
在讨论和明确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含义、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的基础上,以京津唐地区和2000年为例,构建了一个由25个指标组成的描述该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以主成分分析作为定量分析方法中的主线,对该地区该类脆弱性空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定量概括和综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6种脆弱性模式,各模式反映的脆弱性空间差异在形式、幅度和主要驱动因素上各异;北京、天津、唐山和秦皇岛等大中城市的市区是研究区脆弱性最大的部位,大大高于全区脆弱性的平均状况,而较全区脆弱性平均状况明显小的地区则集中在京、津两地诸郊县,研究区其他地区的脆弱性状况大体围绕全区平均水平小幅波动  相似文献   
33.
基于SVG的灾害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志强  聂高众  苏桂武 《地学前缘》2003,10(Z1):280-284
灾害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的组合进行因特网上的发布和综合研究已经成为灾害研究的一种趋势.SVG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因特网矢量图形标准,对降低灾害研究信息发布的成本、减低网络压力、提高信息交换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文中以一个灾害发布网站为实例对其实用性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探讨,在实践上发现,当前的浏览器由于还没有实现对SVG技术的内置支持,对使用的方便性有一些影响,但对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降低webGIS的制作难度,提供更加集成化的网站等有诸多优点.基于SVG结构的自然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我们以往的灾害信息系统负载过重、数据交换困难、系统更新慢、系统的使用者多为专业人员等诸多缺点,使我们可以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宣传减灾、救灾,实施灾害管理,是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4.
山西断陷盆地带与灾害高风险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省是我国地震、洪涝、气象和地质灾害及农作物生物灾害等众灾频发的地区.研究表明,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形成与发展,为这些灾害的孕育发生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致使盆地地区成为山西地震、洪涝、气象和地质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等众灾频发,且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最严重的地区;加之盆地地区恰是山西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财产最集中的部位,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该地区成为山西最严重的灾害高风险区. 为了减轻山西省的自然灾害,保障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盆地地区作为山西省的减灾重点区域,并进行综合减灾.   相似文献   
35.
以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德阳市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初步分析了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一些整体特点,主要结论是:1)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尚不理想。2)从青少年到老年,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几种能力均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各方面能力最好的是19~25岁的青年人,少年和老年人最差;在地震灾害认知程度方面,部分中壮年人群明显没有预期的好。3)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4)女性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与能力明显不如男性。5)民众的地震灾害知识水平和防震减灾技能掌握程度显著影响着其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且以后者的影响更为突出。6)广播、电视、报纸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各类官方传媒,以及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是灾区民众获取防震减灾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而学校正规教育则未能如期取得可以显见的优势。灾区民众在汶川大地震发生2个月后所拥有的防震减灾知识中,有相当大的数量是该次地震发生后才刚刚获得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该地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与教育的策略或建议  相似文献   
36.
基于2007年6月3日云南宁洱6.4级地震现场近场强震与流动数字地震观测、各类建筑结构及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政府及民众应急处置与响应调查等基础工作,结合云南多年积累的大量地震现场调查资料与认识,开展了震区各类建筑结构及生命线工程震害特征与机理、强震动观测与地震烈度分布关系、灾区恢复重建资金评估方法、政府应急处置与普通群众个体认知状况以及地壳结构、震源特性、强震动频谱与农居抗震调查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与研究等工作。归纳和总结了可供我国其它多震地区在城市发展规划、工程结构抗震、地震应急管理和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领域参考和借鉴的技术、方法、措施和经验。  相似文献   
37.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自然灾害环境和成灾过程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分析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自然灾害形成环境的基础上,讨论了该区自然灾害过程所具有的如下基本特征:孕灾过程具有多样性、频发性和地域差异性;受灾过程特征集中表现为季风边缘区受灾环境对各种自然致灾因子的放大作用;成灾过程特征表现为本区更易成灾,虽然绝对灾情较低,但相对灾情较大和关键农事期气象致灾因子发生频率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