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科学   9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卫卫  查明  吴孔友 《地质学报》2008,82(2):247-253
本文论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聚特征以及不整合运聚油气的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划分为褶皱、断褶、削截、超覆和平行5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不整合纵向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整合发育部位及剖面形态的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2.
陈中红  查明  宋国奇 《地质学报》2008,82(8):1036-1045
与新生界镜质组反射率(Ro)值比较,济阳坳陷晚古生界Ro值整体上出现了显著的异常,通过对济阳坳陷大量的晚古生界Ro异常数据点与新生界Ro数据点的分析、比较,建立了济阳坳陷新生界成熟度方程(RoH方程)和晚古生界古成熟度方程,利用这些古成熟度方程,对济阳坳陷Mz/Pz间断面剥蚀量进行了初步恢复,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沾化凹陷、车镇凹陷Pz/Mz间断面剥蚀量分别达31~41 km、20~41 km、31~41 km左右,平均在35 km左右,佐证了华北地台在印支运动开始前是个统一的大型沉积盆地,济阳坳陷部分晚古生界煤系地层在晚三叠世初期之前已经开始热解生烃。  相似文献   
33.
本文研究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中心相对于子午卫星广播星历坐标系中心的三个平移分量的求定问题。通过对人卫网、地面网尺度因子以及不同坐标系间坐标转换模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型。利用该模型所求得的三个平移分量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34.
柴达木盆地北缘北西(西)向断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长海  查明 《地球学报》2007,28(3):283-290
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地震等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众多的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平面上,这些断裂带自北向南成排成带展布,与重力异常反映的构造格局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控制着褶皱带的走向和发育;剖面上,这些断裂表现为上、下"两层楼"式结构,分别控制着上、下第三系的沉积与演化.研究表明,北西(西)向断裂带对区内油气的聚集与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①烃源岩的展布明显受北西(西)向断裂的控制;②形成多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样式,圈闭类型以与逆断层有关的断背斜和断块型构造圈闭为主;③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作为油气  相似文献   
35.
准噶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概念重新描述的基础上,选择经历了多旋回构造与沉积演化的准噶尔盆地进行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准噶尔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多套储集层、2套区域性盖层和数个局部盖层,它们构成6套生、储、盖组合。同时,钻井揭示盆地超压发育,结合测井与地震资料,将地层压力在垂向上划分为2个常压系统和3个超压系统。该盆地垂向通道众多,构造活动期流体上下连通性好,整体可划为一个复杂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然而,断裂活动具幕式特征,相对盆地演化史,大部分时期处于静止封闭状态。因此,进一步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6个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①二叠系自源超压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②三叠系他源超压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③侏罗系混源超压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④白垩系—侏罗系混源常压开放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⑤古近系—白垩系混源超压封闭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⑥新近系他源常压开放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不同的子系统,成藏条件、成藏动力和成藏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36.
天然气的测井勘探与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然气在我国新世纪能源战略中占重要地位,但目前其总体勘探程度较低.测井是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天然气勘探手段,本文旨在对如何利用测井方法识别和评价天然气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和展望.在对天然气的测井响应特点和其岩石物理基础进行简单总结说明的基础上,对基于测井的天然气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并对中深部天然气层的测井响应特点及其识别、评价方法以及测井新技术在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最后对天然气勘探中的基础研究、测井系列选择、多学科结合等方面给出了笔者简单的看法.  相似文献   
37.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复式油气成藏系统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中红  查明 《地质科学》2006,41(3):455-464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的发现表明盆地腹部具有复式油气成藏系统特征,形成多源、多藏和多期次的混源现象。该区可划分为玛湖凹陷—环玛湖东斜坡油气成藏子系统、盆1井西凹陷—石南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及盆1井西凹陷—陆梁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前者中,烃源灶为玛湖凹陷的风城组,成藏时期分别为晚三叠世及中侏罗世末期,成藏通道为不整合面及扇状砂体,主要形成扇体和古潜山油气藏。盆1井西凹陷—石南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中,烃源灶主要为盆1井西凹陷的风城组,成藏时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及古近纪末期,成藏通道主要为断层及不整合面,具有阶梯状成藏特征。盆1井西凹陷—陆梁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中,烃源灶主要为盆1井西凹陷的乌尔禾组,成藏时期分别为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及古近纪末期,成藏通道主要为断层、不整合面及连通砂体,具有环状成藏特征。各子系统形成的原油特征也有着较大差异。各成藏子系统的分布基本受盆地的构造形态及烃源灶控制,即:玛湖凹陷—环玛湖东斜坡油气成藏子系统相对比较独立,盆1井西凹陷—陆梁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是盆1井西凹陷—石南油田油气成藏子系统的延续与发展。断层和不整合面构成的空间输导网络为各子系统的成藏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8.
准噶尔盆地超压系统分布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孔友  查明  钟建华 《地质科学》2006,41(4):636-647
钻井揭示准噶尔盆地超压明显,且不同地区超压出现的深度和层位不同。本文将准噶尔盆地在纵向上划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3套超压系统。上部超压系统顶界受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控制,底界受下白垩统胜金口组控制,构成压力封存箱。中部超压系统的封隔层为三工河组,构成顶封滞排型异常压力系统。下部超压系统发育在三叠系及以下地层之中,以白碱滩组为封隔层构成顶封滞排型异常压力系统。三者在平面上有不同的分布范围。白垩纪是准噶尔盆地超压形成的开始期,新近纪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下部超压系统开始形成于白垩纪早期,中部超压系统开始形成于白垩纪中期,而上部超压系统形成的最早时期应为中新世。  相似文献   
39.
陈勇  周瑶琪  查明  林承焰  王强 《地质论评》2007,53(6):814-823
CH4—H2O体系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含油气盆地流体分析和成矿流体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H2O、CH4和CH4—H2O体系的拉曼光谱特征及分子作用,分析了CH4—H2O体系热力学特征,同时对CH4—H2O体系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定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及步骤进行了叙述。利用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建立甲烷浓度与拉曼特征峰面积比值之间的校正曲线是实现CH4—H2O体系流体包裹体定量分析的基础。盐度对包裹体定量分析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恒定甲烷浓度下,甲烷与水的拉曼峰面积比值随着盐度增加而减少。对于流体包裹体封闭体系,随温度升高,液相甲烷浓度增大。校正曲线必须包含对温度和盐度的校正。石英主矿物性质和方位对甲烷浓度定量分析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研究表明,原位拉曼光谱技术是准确获取流体包裹体中甲烷水合物生成条件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基于拉曼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分析结果,采用热力学模型可以定量计算CH4—H2O体系流体包裹体的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40.
本文运用地质、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对陆西凹陷上侏罗统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该区上侏罗统发育了近岸水下扇、三角洲和以凹陷中古隆起为沉积背景的高垒斜坡扇等3种沉积体系,其中近岸水下扇为上侏罗统分布最普遍的沉积类型,构成本区主要储层,高垒斜坡扇是与水下古隆起有关的由滑塌作用形成的重力流沉积体,构成本区极富特色的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