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城市有机质废弃物的生物质能源回收技术与工程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未经有效处理的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和有机质废弃物产生量巨大,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提出污泥和城市有机质废物厌氧共发酵工艺。该工艺尽可能回收生物质能源并对生物质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能解决城市污泥和有机质废弃物的出路问题,而且对于缓解当前我国能源短缺和土壤矿化问题起到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了厌氧消化的典型工艺流程、优势、工程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国内外的进展与案例分析。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该工艺是获得生物质能源的有效方式,技术上具有可行性,是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2.
蛋白类物质是剩余污泥中的主要有机组分(占有机质的50%~60%),是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的主要底物,其降解率的提升将对剩余污泥厌氧转化效率的提升和脱水性能的强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重点归纳了蛋白质的厌氧转化机制,蛋白质的厌氧降解主要包括蛋白质水解与氨基酸代谢两个重要的步骤,蛋白质的结构与氨基酸组分差异将决定其厌氧转化性能。其次总结了污泥中蛋白类物质厌氧转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蛋白质来源、污泥中其他有机物如多糖、无机物如微细砂(二氧化硅)和金属离子、代谢产物如氨氮等。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污泥中的蛋白类物质厌氧转化的促进研究,破坏蛋白质的构象、二级结构与氢键网络等将有效强化其厌氧转化性能,其中高温热水解技术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后,系统性总结了污泥中蛋白类物质的前沿解析方法包括氨基酸测定方法、荧光光谱法和宏蛋白组学。明晰污泥中蛋白类物质的厌氧转化机制和限制性因素,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强化剩余污泥的厌氧转化效率,完善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氮循环理论,还可能从减少亲水性物质的角度改善其后续的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3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我国湿垃圾产量预计将进一步增大,这对湿垃圾的处理处置形成新的挑战。厌氧消化可以实现湿垃圾的资源利用,是目前主流的处理工艺,但湿垃圾组分理化特性可能会对其厌氧消化产生抑制作用。通过文献调研,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湿垃圾的理化特性,发现不同地区湿垃圾的组分差异较大,并且湿垃圾具有高易腐有机物、高蛋白、高油脂、高盐分、高粗纤维等特性,这会使厌氧消化系统容易产生酸化、氨抑制、反应速率慢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湿垃圾组分特性带来的抑制问题,本文提出了共消化、投加添加剂、去除抑制因子和选用合适的工艺形式等优化缓解方法,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湿垃圾资源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本文结合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印发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进行详细的解读。我国污泥处理存在污泥泥质差,处理处置难度大;工作起步晚,资金投入不到位,处理处置能力不足;土地利用受限,污泥出路尚未完全打通等问题。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的基本原则,规范污泥处理方式,积极推广污泥土地利用,合理压减填埋规模,有序推进污泥单独或协同焚烧,加大推广污泥能量和物质回收利用。对于污泥处理设施,应统筹提升现有设施效能和做好增量建设,且强化过程管理,完善保障措施。对于污泥处理,应以无害化为目标、资源化为手段补齐短板,逐步形成链条完整的污泥安全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理论、技术、装备、政策、标准与价格体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5.
再生水的水质稳定性是影响其用于居民冲厕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在不同的水温、不同的加氯量下使用次氯酸钠对不同水质的中水消毒后的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再生水的水质是影响再生水回用于冲厕水质稳定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需要强化中水处理设施,提高再生水水质,才能在再生水回用后保证较长时间的水质稳定;在冬季室内温度条件下,水质的好坏对再生水的水质稳定性影响不大,加氯量成为了回用系统的一个关键因素;MBR出水的氨氮普遍较低,且再生水加氯量较大,为了形成保证再生水的长时间稳定,需要在再生水中加氨形成氯胺消毒;在不同的中水回用系统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再生水停留时间以及回用季节,确定回用系统出水的加氯量,保证用户终端出水达到一定的余氯值。  相似文献   
36.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油田含聚污水混凝工艺进行优化。响应面实验以EPI-DMA投加量,PAFC投加量和pH为实验因素,以HPAM和COD去除率为响应值展开。结果表明,在EPI-DMA投加量0.65 mg/L,PAFC投加量924 mg/L和pH为5.51的条件下,得到HPAM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5.4%和85.7%。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我国污泥产量高速增长,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问题日益严峻.污泥焚烧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主流技术之一,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工程化应用,但目前仍缺乏成熟可靠的工艺设计和运行依据.结合国内外工程应用案例,介绍了国内外污泥焚烧的主流工艺路线——按预处理方式分为全干化+焚烧、半干化+焚烧和脱水+焚烧三类.对三类工艺在我国污泥处理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围绕污泥焚烧前的预处理环节和焚烧烟气的余热利用方式提出工艺路线比选的建议,为我国污泥焚烧工艺路线选择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含油废水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和气浮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试验采取序批式厌氧消化两种含油污泥的方法,对含油污泥的组成变化及产气性能进行测定,并将其结果与市政剩余污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经过35天的厌氧消化,含油剩余污泥和含油气浮污泥的可挥发固体(VS)降解率分别为4.98%和3.74%,TCOD降解率分别为10%和3.4%,产气量分别为0.97 L/gVS和0.56 L/gVS。经过和市政剩余污泥对比后表明,含油气浮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差,不宜进行厌氧消化处理;含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相对强于含油气浮污泥,但弱于市政剩余污泥。  相似文献   
39.
我国剩余污泥产量大,对其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迫在眉睫,而厌氧消化技术能够在降低污泥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回收能源,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本文首先重点归纳了国内外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应用现状差异和国内外剩余污泥厌氧转化率差异,即我国剩余污泥厌氧转化率处于 20%~50%之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50%~70%),是我国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推广应用程度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其次从泥质差异的角度总结了导致我国剩余污泥厌氧转化率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性因素,即微细砂含量(50%~65%)高于发达国家(25%~30%)、金属离子如Ca2+、Fe3+、Al3+和Mg2+等的含量高于发达国家、污泥泥龄(10~30d)显著长于发达国家(5~10d)。最后,归纳总结了微细砂、金属粒子和泥龄这三类典型差异性因素对剩余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机制。对我国剩余污泥厌氧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系统性认识有助于从源头上明晰影响我国剩余污泥厌氧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对影响机制的深入解析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强化措施,从而为我国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40.
对某市区7座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量、水质及污泥产量进行为期2年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中,污泥排放量除受水量、水质影响外,还受到运行模式、季节变化等影响,实际污泥排放量呈现季度性变化,一般情况下第2季度排放量最大,而第1季度相对较低。该市区污泥经验产率变化范围为0.94~1.71tDS/万m~3污水,受污泥排放规律的影响,与所去除的污染物量之间呈现比较明显的离散性,但相同条件下,进水无机物含量越高,其经验产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