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了解四川省部分地区汉族中老年人骨关节炎(OA)患病率及患病特点;比较不同地区骨关节炎(OA)的患病率,进一步了解与OA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早期干预及预防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四川省部分市县(乐山、雅安、绵阳)农村及城市当地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对被抽到的居委会(村委会)所有40岁以上男女人群900人进行问卷调查、专科体检和摄X线片。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OA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抽样调查共900人,获得完整资料843人。90%居民OA知识匮乏。放射学OA患病率58.96%;临床OA患病率42.0%,其中颈部20.6%,腰部24.8%,膝部11.7%,手部3.9%。城市颈椎患病率高于农村(χ2=7.79,P=0.005),而腰椎患病率低于农村(χ2=9.05,P=0.003),女性膝部和手部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χ2=8.30,P=0.004;χ2=4.29,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经后女性患病率较同年龄其他人群显著增高(χ2=49.47,P0.001)。人群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OA的患病率明显增高。结论四川省部分地区汉族中老年人OA患病率同国内其他地区水平相当。年龄、性别、城乡﹑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等因素影响OA的患病率。普通居民的OA知识匮乏,应加强OA知识的普及与正确锻炼方式的宣教。  相似文献   
32.
延迟清创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围手术期感染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清创时间延迟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围手术期的感染防治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行延迟清创缝合者85例(87肢)。其中男68例,女17例;年龄17~78岁,平均40.5岁。Gustilo分度,Ⅰ度3例,Ⅱ度16例,Ⅲ度66例(其中ⅢA24例,ⅢB12例(14个肢体),ⅢC30例)。受伤8~38h,平均14.20h;其中8~12h37例,12~24h38例,24~36h7例,大于36h3例。合并创伤性休克13例,贫血者38例,营养不良者22例;创面分泌物涂片或培养阳性者19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及时清创,并按骨折Gustilo分度和伤情选择恰当的固定及处理方式。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1~3d,并注重支持对症治疗,及时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结果肢体缺血坏死再截肢2例,二期改行内固定20例。创面甲级愈合50例(58.8%),乙级愈合21例(24.7%),丙级14例(16.5%)。术后合并贫血70例,营养不良67例,均于3d内纠正到满意效果。结论对伤情严重且受伤时间长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只要清创彻底,固定方式恰当,合理使用抗生素,注重支持对症治疗,仍然可以获得较低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在负重屈膝下蹲时的运动学特征。方法 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和10例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TKA术后患者。制作骨骼及膝关节假体三维模型,在持续X线透视下完成负重下蹲动作,膝关节屈曲度每增加15°截取一幅图像。通过荧光透视分析技术完成三维模型与二维图像的匹配,再现股骨与胫骨在屈膝过程中的空间位置,通过连续的图像分析比较正常与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TKA术后膝关节在负重下蹲时股骨内、外髁前后移动及胫骨内外旋转幅度。结果 负重下蹲时,正常膝关节平均屈曲136°,股骨内、外髁分别后移(7.3±1.2) mm和(19.3±3.1) mm,胫骨平均内旋23.8°±3.4°;TKA术后膝关节平均屈曲125°,股骨内、外髁分别后移(1.4±1.6) mm和(6.4±1.7) mm,胫骨平均内旋8.5°±3.4°。结论 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TKA术后膝关节运动与正常膝关节相似,均表现出股骨内、外髁后移及胫骨内旋运动,但幅度小于正常膝关节,且在屈膝过程中存在股骨矛盾性前移及胫骨外旋现象。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观察α-Gal抗原在猪骨组织中的分布,为进一步寻找去除α-Gal抗原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皮质骨和松质骨标本分别取自猪肋骨和股骨髁部,将标本分别制成0.5cm×0.5cm×0.5cm大小,分别用甲醛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固定,以M86为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检测α-Gal抗原在猪骨组织中的分布。结果α-Gal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阳性表达于骨细胞和Haversian管表面,骨细胞外基质未见α-Gal阳性表达。结论异种移植α-Gal抗原主要表达于猪骨细胞表面,异种骨移植时应破坏骨细胞减少α-Gal的表达,以避免猪骨移植时的异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5.
目的 针对骨科临床教学中结合3D可视化技术的多元化教学的实用价值和效果加以探讨.方法 选择2019年1—9月期间在我院骨科实习的86名临床医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3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另外43名学生作为研究组(采用结合3D可视化技术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比以上两组学生...  相似文献   
36.
目的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等数据,比较急性、迟发性及慢性感染病原菌构成与耐药性的特征,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骨科自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的相关资料,共146例患者,其中男性77例,女性69例;年龄29~89岁,平均(57.37±14.74)岁。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11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35例。根据感染持续时间划分为急性、迟发性及慢性感染三组,其中急性、迟发性及慢性感染分别为19例,20例,107例。统计各组的培养阳性率、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革兰阳性菌是各个类型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急性、迟发性、慢性感染中分别占57.89%、60.00%及54.21%,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以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病原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迟发性与慢性感染的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急性感染的病原菌。二期翻修是主要的手术方式,占89.72%,扩创保留假体与一期翻修分别占5.48%和4.79%。结论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谱广且复杂,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以葡萄球菌占比最高,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抗感染方案及手术方式的制定应个体化,充分评估,准确把握各种术式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7.
同种异体骨移植去抗原和灭菌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种异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最常采用的方法。对供体骨进行除抗原和灭菌处理是提高同种异体骨移植临床治疗效果和确保安全性的必要措施。本文就同种异体骨移植常用的去抗原和灭菌处理方法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转染成骨细胞移植促进股骨头的早期血管新生,增强坏死股骨头的局部骨修复能力.方法 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移植转染hGHF基因组和未转染成骨细胞组.体外分离、培养胎兔颅骨中的成骨细胞,利用脂质体介导hHGF基因体外转染成骨细胞,同时建立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然后将细胞通过髓芯减压后移植于坏死的股骨头内,组织形态学分析血管发生和骨修复情况.结果 胎兔颅骨中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表达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hHGF基因转染成骨细胞体外及体内检测均有hHGF蛋白的表达.转染hHGF基因的成骨细胞组和成骨细胞组移植坏死的股骨头内的新生骨小梁与单纯髓芯减压组比较有差异性,同时基因转染组的新生血管数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HGF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股骨头的血管新生,并增加骨形成.显著促进坏死骨修复.  相似文献   
39.
目的为1例合并肝硬化老年骨折患者制定镇痛方案,检索当前最佳证据,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 2013年7月9日收治1例合并肝硬化老年骨折患者,针对患者术后镇痛治疗问题,全面评估病情,检索数据库获得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治疗始末均全面实施该方案,评价治疗结局。结果检索纳入22篇文献,其中临床指南1篇,Cochrane系统评价3篇,系统评价5篇,小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7篇,高质量观察性研究1篇,高质量的专题综述5篇。上述文献显示,在对肝硬化术后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治疗时联合应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可以降低单独应用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从而降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镇痛安全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不良反应较少,镇痛效果良好,可作为非阿片类镇痛药的首选药物。结论通过循证方法治疗合并肝硬化老年骨折患者的疼痛,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大小及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年7—12月拟行TKA患者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情况,按入院时间顺序前40膝纳入微创切口组,后80膝纳入传统切口组。微创切口组采用微创髌旁内侧切口,传统切口组采用传统膝前正中切口。记录患者术前相关信息,包括体质量、身高、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 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术中患者止血带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切口下极距胫骨结节上缘距离、切口上极距髌骨上缘距离。分别于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测量患者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切口长度、切口位置与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及其转归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微创切口组有38例39膝,传统切口组有73例78膝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性别例数、患膝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出现了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但微创切口组患者的触觉和痛觉障碍面积在各随访时间点均小于传统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2年微创切口组有30膝切口外侧皮肤感觉功能得到完全恢复,传统切口组为23膝。两组感觉障碍面积与切口长度在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时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小。传统切口组感觉障碍面积与切口下极距胫骨结节上缘距离在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值均<0.05),与切口上极距髌骨上缘的距离在术后6周、6个月和1年时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 TKA术后患者的感觉障碍面积与止血带时间、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TKA术中对膝前皮神经的切断可造成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与传统切口相比,微创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面积更小,恢复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