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摘要】 目的:观察3D打印的载普托马尼(Pretomanid,Pa)、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吡嗪酰胺(Pyrazinamide,Z)抗结核药物组合(PaMZ)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toein-2,BMP-2)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抗结核人工骨在体外的缓释情况及抗结核性能。方法:取3D打印的载PaMZ/BMP-2的nHA抗结核人工骨和空白人工骨各5份,分别浸泡于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1d、3d、5d、7d、14d、28d、42d、56d、70d和84d共10个时间点检测二者浸提液中药物浓度。用84d的浸提液制备改良罗氏培养基,实验分为3组,实验组(A组)为含载PaMZ人工骨浸提液培养基,阳性对照组(B组)为含利福平培养基,阴性对照组(C组)为含空白人工骨浸提液培养基,分别培养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和临床分离的利福平耐药结核菌株,每组20个样本,观察培养阳性率。取载PaMZ人工骨和空白人工骨各50mg分别装入2种结核菌液的培养瓶内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加材料的含菌试管为空白组,于0d、1d、3d、5d、7d、10d和14d共7个时间点取菌悬液培养4周,根据菌落计数绘制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载PaMZ人工骨可有效缓释84d,Pa在84d时浓度为43.92±1.37μg/ml,累积释放率为(71.00±0.71)%;M在84d时浓度为180.22±12.36μg/ml,累积释放率为(96.01±1.54)%;Z在84d时浓度为472.05±65.39μg/ml,累积释放率为(96.39±2.22)%。H37Rv菌株培养阳性率:A组5%,B组0,C组100%,C组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分离的利福平耐药结核菌株培养阳性率:A组5%,B组95%,C组100%,A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实验组2种菌株在各时间点的菌落计数均位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下方,实验组3d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性能,10d后未培养出结核杆菌。结论:3D打印载PaMZ/BMP-2的nHA抗结核人工骨在体外可稳定缓释新型抗结核药物组合PaMZ达84d,在84d内可有效抑制敏感型和利福平耐药结核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抗结核性能。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广泛切除术联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2年8月采用广泛切除术治疗的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40例,术中行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20例(A组),术后行体外放疗的患者20例(B组)。A、B两组均采用广泛切除术,A组仅术中植入125I粒子,B组仅术后放疗。比较A、B两组肿瘤治愈率、复发率;患者对术中125I粒子植入与术后放疗的依从性和满意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2.5-5年,平均3.5年。A组中19例(19/20 95.0%)肿瘤治愈;1例(1/20 5.0%)术后复发;19例(19/20 95.0%)患者对该治疗方法满意。B组中16例 (16/20 80.0%)肿瘤治愈;4例(4/20 20.0%)术后复发;12例(12/20 60.0%)对术后放疗的治疗方法满意。A、B两组肿瘤治愈率、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的依从性、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5)。A、B两组中皮肤纤维化、水肿出现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泛切除术联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肢体软组织  相似文献   
33.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后后凸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后,脊柱迟发后凸畸形以及患椎楔变趋势和原因。方法随访并回顾了1975年1月-2007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为椎弓根钉内固定组,第二组为保守治疗组,分别测量受伤时、术后即刻、术后1年、术后2年、随访时患椎的椎体楔变角、上下终板角。结果手术后椎弓根钉组各项指标均恢复,但在随访时各项指标又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前脊柱后凸(上下终板角)平均为19.5°、术后平均为8.6°、随访时平均为20°;术前患椎楔变角平均为20.7°、术后平均为9.1°、最后1次随访时平均为15.9°。保守治疗组在不同阶段随访时各项指标较受伤时均下降。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远期仍存在患椎高度丢失、椎体楔变,在2年后达到受伤时水平并保持稳定,脊柱后凸成角畸形是一个进行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34.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不同手术方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及其疗效。结果随访6-48个月。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经X线及CT检查植骨均骨性愈合。不同术式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提高级数为:前路组1.5级,后路组1级,前后路组1.2级。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应根据脊髓神经受压的方向及结构稳定重建的因素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 5,DR5)在颈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观察30例颈椎病患者(实验组)及30例创伤患者(对照组)颈椎间盘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死亡受体DR5的表达.结果 TUNEL染色显示实验组的髓核内平均凋亡细胞率为(10.93±1.87)%,高于对照组的(6.43±1.56)%(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髓核内DR5阳性细胞率为(50.73±15.92)%,高于对照组的(41.23±16.35)%(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颈椎间盘髓核内DR5阳性细胞率与TUNEL阳性细胞率之间呈正相关(r=0.755,P<0.01).结论 高水平的DR5表达参与了退变颈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凋亡,由DR5/TRAIL诱导的凋亡途径可能在颈椎病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后纵韧带(PLL)切除与保留的疗效.方法 应用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68例,后纵韧带切除组27例,保留组41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并比较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及硬模囊压迹的变化.结果 平均随访28个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6±21)%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62±24)%,P<0.01].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3.26±1.05) mm ,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2.32±1.23) mm,P<0.0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对退变的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临床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37.
38.
患者刘某,男,36岁,干部。右膝关节无明显诱因疼痛13年,在当地医院按“关节炎”治疗多年症状未见减轻,且逐渐加重。1991年11月来我院就诊。检查:右膝关节轻度肿胀,内侧膝眼压痛阳性,关节活动受限0°(伸)(?)115°(屈),活动时有弹响但无绞锁征,浮髌试验阴性,髌骨挤压试验阳性,X线片示关节间隙有长约3cm的钙化阴影。诊断为右膝关节游离体。治疗:在单硬膜外麻醉下行游离体摘除术。沿髌骨中点至腓骨头连线作长约4cm的切口,打开关节腔后取出一3.5cm×2cm×0.5cm白色游离体。检查关节液清亮,十字韧带完好,各关节面完整,股骨内髁部轻度软化,余正常。病理报告游离体为性骨物。  相似文献   
39.
不同术式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减压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9月-2006年3月,收治34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7~54岁.骨折椎体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8例,L2 3例.术前Cobb角为(36.33±3.13)°;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2.34 4±11.61)mm;神经功能JOA评分为(10.44 ±1.12)分,病程为8~50个月,平均25个月.B组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减压内固定治疗,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18~56岁.骨折椎体节段:Tu 2例,T12 6例,L-7例,L2 1例.术前Cobb角为(38.55 ±4.22)°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0.61 ±10.22)mm神经功能JOA评分为(10.23 ±2.23)分.病程为10~60个月,平均28个月.既往采用非手术治疗A组12例,B组10例;手术治疗A组6例,B组6例,均为椎板减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两组各4例.术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Cobb角、JOA评分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6个月,甲均13.5个月.Cobb角A组为(12.78 ±3.76)°,较术前改善(24.23±1.64)°;B组为(10.56±4.23)°,较术前改善(26.66±1.66)°.JOA评分,A组为(14.21±1.08)分,较术前改善(3.92 ±1.33)分;B组为(13.14 ±2.32)分,较术前改善(3.12 ±1.95)分.术后测量伤椎前后缘的高度筹A组为(3.11 ±1.06)mm,较术前改善(18.03 ±2.14)mm;B组为(2.56 ±1.33)mm,较术前改善(20.36 4-3.78)mm.两组以上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胸腔积液2例,局限性肺不张4例,肋间神经痛1例,经对症治疗后治愈.B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未经特殊处理自愈.两组均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症状均无加重. 结论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40.
我院自1979—1989年收治股骨干骨折290例,293个骨折。现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290例中男223例,女67例;年龄2—75岁。伤因:直接暴力163个;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