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9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81.
目的 对乙酰半胱氨酸(NAC)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早期)住院患者144例,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各72例),治疗前做常规体检。给药方案:NAC 8g/d,静脉滴注,疗程45d,同时配合基础综合治疗,并于用药前、用药后15、30、45d分别抽血检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肾功能生物化学、血常规等。 结果 入选144例患者中91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标准,53例符合慢性重型肝炎标准。揭盲后A组为试验组;B组为安慰剂组。脱落28例(A组11例,B组17例),进入疗效评价病例试验组61例,安慰剂组55例。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得到明显改善。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安慰剂组为5%,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NAC能明显减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氨基转移酶,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试验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皮疹等,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82.
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拉米夫定长程治疗的疗效及对停药后肝功能异常的对策探讨。 方法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一次,连服18个月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58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病毒学改变情况、停药后情况及对策探讨。 结果 (1)35例(74.5%)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稳定,生活质量改善,child-pugh积分下降;肝功恢复正常或好转。(2)HBV DNA下降>10~3拷贝/ml;HBeAg阴转率达33.3%(13/39)。(3)10例停药后,在3-6个月随访期间肝炎复发再次住院。停药后肝功能异常的治疗:2例用干扰素治疗1个月后出现黄疸、肝损害加重,立即停药保肝处理后缓解;8例患者未加任何抗病毒药物,经加强保肝、调节免疫等治疗后,肝功能得到改善。 结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伴有活动性病毒复制及肝炎时,长程拉米夫定治疗可改善肝功能,阻止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停拉米夫定后肝炎活动不宜应用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283.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于2011年11月25-27日在桂林召开,庄辉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魏来教授及副主任委员任红教授与陈成伟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9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84.
目的 通过对应用不同干扰素(IFN)剂型的大样本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对可能与IFN疗效相关的因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慢性丙型肝炎IFN治疗应答的预测因子。方法 对入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随机、开放、多中心对照研究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干扰素α-2a治疗24周,停药后随访24周。在用药前对患者血清中的HCV RNA进行定量和基因分型检测,治疗和随访结束时检测血清HCV RNA含量,以HCV RNA阴转作为IFN治疗应答的主要评价指标,并对患者临床特征、病毒学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按意愿治疗分析人群208例,按方案分析人群197例,在对按方案分析人群的分析中,治疗24周结束时,女性、年龄<50岁、非输血感染途径、IFN治疗后复发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1、HCV RNA 含量<8×105U/ml,非基因1型HCV感染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患者的病毒应答率分别高于男性、年龄≥50岁、输血感染途径、IFN初治患者、AST/ALT比值≥1、HCV RNA含量≥8×105U/ml、基因1型HCV感染和干扰素α-2a治疗患者的应答率。但随访结束时,AST/ALT≥1和HCV RNA含量≥8×105U/ml患者的持续应答率却大于AST/ALT<1和HCV RNA含量<8 × 105U/ml患者。经多因素logis  相似文献   
28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染对HepG2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TLR)表达的影响及脂多糖(LPS)加重HBV转染致肝细胞损伤是否存在直接作用,进一步探讨乙型肝炎发病及重型化的发生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LPS刺激HepG2细胞、HepG2.2.15细胞(转染HBV全基因组的HepG2细胞),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epG2细胞及HepG2.2.15细胞表面TLR 2、4蛋白质表达情况,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LR2、4 mRNA表达情况,用Abbot试剂检测HepG2.2.15细胞HgsAg和HgeAg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epG2、HepG2.2.15细胞膜上均有TLR2、4蛋白质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未加LPS及各浓度LPS刺激细胞均可见细胞膜有棕褐色着色,且随着LPS浓度增加,其着色强度增加;对0mg/L及10mg/L LPS诱导HepG2、HepG2.2.15细胞RNA进行RT-PCR扩增,其产物行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可见特异性条带,且10mg/L LPS诱导细胞TLR2和TLR4与分子量标准品的吸光度值比值明显高于0mg/L LPS诱导细胞扩增产物,分别为306.63±6.18对519.84±9.15和700.54±13.56对1116.62±37.67,F值分别为740.58和426.07,P值分别为0.01和0.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发现HepG2绌胞及未经LPS诱导的HepG2.2.15未发生凋亡,各浓度LPS诱导的HepG2.2.15细胞均有细胞凋亡发生,且细胞凋亡率随着LPS浓度增加上升。结论LPS可能通过其与肝细胞膜上的TLR结合,而参与HBV转染后肝细胞损害及肝脏炎症重型化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86.
目的探讨体外内毒素(LPS)对LO2细胞的直接作用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抑制效果.方法将LO2细胞培养24h后换用含LPS(20μg/ml)和/或NAC(5mmol/L)的新鲜培养液,提取肝细胞的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肝细胞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用透射电镜研究其形态学变化;TUNEL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LPS直接作用的LO2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胞浆浓缩核凝聚成团块、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器结构基本正常等凋亡细胞的特征.将NAC与LPS同时加入培养液,作用16h发现NAC可明显减少因LPS所诱导的LO2细胞的凋亡.结论 LPS在体外可诱导肝细胞凋亡,NAC能抑制其作用.  相似文献   
287.
腺苷蛋氨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110例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治疗组)、B(对照组)两组,分别用腺苷蛋氨酸和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腺苷蛋氨酸对淤胆型肝炎皮肤瘙痒的有效率为86.67%(13/15),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皮肤瘙痒、纳差的有效率分别为88.24%(15/17)、82.35%(14/17),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腺苷蛋氨酸治疗后,淤胆型肝炎和急、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血清总胆红素(STB)、血清结合胆红素(SCB)、总胆汁酸(TBA)、ALT、AST的降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LP的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STB、SCB、TBA的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淤胆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ALT的复常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血清白蛋白在治疗后的增高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较好,优于门冬氨酸钾镁,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88.
目的 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因肿瘤或其他疾病,在接受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HBV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和其临床特点以及用核甙类似物预防和治疗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临床防治该类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患有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进行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02年6月-2007年4月在我院符科室住院的患者,观察患者在免疫状态改变下病毒活跃复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和应用核甙类似物治疗后的效果及其最终临床转归.预防组为2007年4月-2008年7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部治疗的患者,在基础疾病治疗前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观察HBV再激活的情况和I临床表现.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种属性独立性的χ2检验和相对危险度估计. 结果预防组患者共32例,在服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后的第1、3、6、12个月定量检测HBV DNA,只有9.4%(3/32)患者出现了HBV冉激活,表现为HBV DNA阳转,肝功能异常.对照组患者共77例,化学治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前未使用核苷类似物,其中58.4%(45/77)的患者出现HBV再激活,χ2=22.083,P<0.01.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发展为重型肝炎,其中4例患者死亡,1例行活体肝移植.结论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HBV冉激活的发生率高,应早期使用拉米夫定等核苷类似物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减少HBV再激活的概率,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8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对罗哌卡因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 60例内、外踝关节骨折拟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A组:0.4%罗哌卡因50ml;B组:0.4%罗哌卡因50ml加入地塞米松5mg;C组:0.4%罗哌卡因50ml加入地塞米松10mg。观察并记录腰丛、坐骨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24、48h镇痛泵的舒芬太尼用量、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2、24、36、48h的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B、C组,且B组明显短于C组(P<0.01)。A组患者术后12、24h的NRS评分[(5.2±1.3)、(3.4±0.5)分]明显高于B组的[(1.1±0.3)、(1.6±0.6)]分和C组的[(0.4±0.1)、(1.0±0.2)]分(P<0.05)。A组患者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48h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多于B、C组(P<0.05)。结论 5和10mg地塞米松均能延长0.4%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且10mg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90.
目的:寻找新型的以细胞信号转导为靶点抗肿瘤活性物质.方法:根据先导化合物金雀异黄素的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类金雀异黄素衍生物:5-羟基-4'-硝基-7-取代氧基异黄酮.以氯苄为起始原料,经取代、硝化、Friedel-Crafts反应和环合,再与各种卤代烃反应;采用MINI法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MDA-MB-435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结果:得到2类重要中间体:4'-硝基脱氧安息香和4'-硝基金雀异黄素(4-6)和 6个目标化合物,其中5-羟基-4'-硝基-7-甲氧基异黄酮(4-1)、5-羟基-4'-硝基-7-烯丙氧基异黄酮(4-2)、5-羟基-4'-硝基-7-对氯苄氧基异黄酮(4-3)、5-羟基-4'-硝基-7-苄氧基异黄酮(4-4)和5-羟基-4'-硝基-7-乙氧基异黄酮(4-5)为首次报道.除化合物(4-6)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外,其余化合物抗肿瘤活性都较弱.结论:在7位羟基上引入简单烃基不能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