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医药卫生   24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41.
[目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院野战医疗所紧急赶赴极重灾区安县(紧临极重灾区北川县),1周内作者所在的医疗分队共处理284例骨科伤员,本文初步探讨大地震骨科伤员早期紧急救治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284例骨科伤员的救治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骨科伤员包括脊柱四肢骨折脱位、手足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和四肢软组织伤.年龄 11~92岁,平均49.3岁.男133例,占46.8%,女151例,占53.2%.骨折脱位伤员188例,其中上肢骨折85例,下肢骨折73例,脊柱骨折23例,肩或髋关节脱位7例.手足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和四肢软组织伤96例.开放性创伤67例,其余为闭合性创伤.131例经过治疗痊愈出院,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后转送至后方医院继续治疗.术后X线复查,21例外固定架术后的患者骨折复位固定满意,肩或髋关节脱位均成功复位,一期缝合患者无伤口感染,也未发现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正确判断伤情,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不做确定性骨折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固定四肢骨折是地震伤员紧急救治中一个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42.
栗向东  张宇  王臻  郭征 《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1):1066-1072
 目的 探讨足踝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恶性肿瘤的预后。方法 通过对25年间170例足踝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恶性肿瘤进行随访,分析其年龄和性别分布、临床表现、肿瘤组织类型、解剖学部位分布、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的关系以及恶性肿瘤的预后。结果 170例足踝部肿瘤及瘤样病变中,男91例,女79例。骨肿瘤51例,软组织肿瘤119例。良性126例,恶性44例。年龄7个月~76岁,中位年龄32岁,平均年龄33.1岁。良性肿瘤以10~19岁和20~29岁最多,平均年龄29.54岁;恶性肿瘤以40~49岁和50~59岁最多,平均年龄为43.73岁。临床出现皮损往往提示恶性肿瘤。足踝部肿瘤主要以软组织肿瘤和良性肿瘤为主。软组织良性肿瘤以腱鞘巨细胞瘤最为多见;骨的良性肿瘤以甲下外生骨疣和内生软骨瘤最为多见。软组织恶性肿瘤以黑色素瘤和滑膜肉瘤最为常见。骨的原发恶性肿瘤和转移瘤均非常罕见。前足是肿瘤好发的解剖学部位。软组织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没有相关性,骨肿瘤的肿瘤大小与良恶性显著相关。44例恶性肿瘤中16例采用保肢术,28例截肢(趾)。平均随访时间32.4月,6例无瘤存活,5年无瘤生存率16.13%。结论足踝部肿瘤和瘤样病变以软组织肿瘤和良性肿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发病年龄较高,出现皮损提示恶性肿瘤可能,前足是肿瘤的好发部位,骨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恶性肿瘤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43.
王军琳  刘源  郭征  金岩  王新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4,8(5):968-969,T004
目的:探讨如何以简便快捷的方法获得大量最佳生长状态的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方法:用2.5g/L胰酶、35g/L热溶素和9.O&;#215;10^3U/L Dispase分别在A,B,C不同条件下处理皮肤标本,观察表皮与真皮的分离情况,并分别培养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观察比较细胞的贴壁率和克隆形成率,通过MTT和BrdU检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分别用不同方法获得的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结果:A,B,C3种方法角朊细胞的贴壁率(%)分别为:8.7&;#177;0.2,12.1&;#177;0.2,15.9&;#177;0.4;成纤维细胞的贴壁率(%)分别为:20.2&;#177;2.4,30.5&;#177;1.8,38.3&;#177;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06,t0.05/2.18=2.101,P&;lt;0.05)。角朊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0.110&;#177;0.025,0.260&;#177;0.026,0.370&;#177;0.0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75,t0.05/2.18=2.101,P&;lt;0.05)。在各种条件下,Dispase处理组获得的细胞数量、细胞贴壁率和克隆形成率均优于其他消化液处理组,细胞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用其他方法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相似,都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结论:使用9.0&;#215;10^3U/L Dispase可以简便快捷的获得大量生长状态良好的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合适的消化方法、时间和温度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原代细胞的活力。  相似文献   
244.
SCI及向其源期刊投稿的注意事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是一个被广泛关注和使用的综合性强、功能齐全的检索系统。目前,SCI已成为高校综合势力评估的重要方面。向SCI源期刊投稿时应注意查找与自己稿件的专业方向相吻合的期刊,再根据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IF)选择适合自己稿件水平的期刊;尽量选择用英文撰写论文;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注重论文格式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245.
大鼠松质骨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脊髓损伤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细胞因子异常及神经功能的异常、激素水平的改变均参与了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往对细胞因子及激素改变的研究较多,而对神经异常对骨调节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课题创新性地应用血生化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松质骨中神经多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中的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3月龄SD大鼠48只,体质量为(210±16)g,随机均分为脊髓损伤组与对照组,每组24只.方法:脊髓损伤组于T_(10)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3,6周分批每组随机取8只动物处死.测定血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对股骨髁松质骨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的染色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组各时间段血清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各时间段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段分布于小梁骨内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呈强阳性,脊髓损伤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较对照组减弱(P<0.05或0.01).结论:脊髓损伤后松质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减弱可能与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