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介入联合手术综合治疗大肠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术前介入化疗和手术对大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66例大肠癌术前经导管动脉内联合抗癌药物灌注治疗,治疗后5~30d(平均12d)手术切除肿瘤。其中50例切除标本作了组织学疗效和细胞凋亡观察,以介入治疗前22例肠镜活检标本和25例正常肠黏膜(标本正常肠切缘)作对照。结果 肿瘤组织学疗效Ⅰ级20例,Ⅱ级21例,Ⅲ级9例。肿瘤凋亡细胞密度介入化疗前为31.47±5.58,介入化疗后为76.69±17.12,正常肠黏膜为8.01±3.39。介入治疗后凋亡细胞密度明显高于介入治疗前(P<0.001),腺癌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P<0.001)。不同病理分期肿瘤的组织学疗效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30)。不同病理分期肿瘤的细胞凋亡也无差异(P>0.05)。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1%、71.1%和48.5%。介入治疗后66例中手术根治58例,根治率为87.9%。结论 大肠癌术前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肿瘤组织学疗效显著,肿瘤细胞凋亡明显。  相似文献   
22.
大肠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组织学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从术前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的组织学疗效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术前病理下实的51例大肠癌经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1至2次,5至30天,平均12天后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切片行组织学疗效观察。结果 肿瘤组织学疗效0级1级、Ⅰ级21例,Ⅱ级24例,Ⅲ级5例,总有效率98.0%,16例淋巴结转移,其组织学疗效0级5例,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1例,总有效率68.8%。结论 术前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组织学疗效显著,可降低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胃活检病理切片胃癌诊断模型,并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胃活检诊断为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腺癌患者的病理切片。以20倍率扫描为全视野数字图像(whole slide image, WSI),并按2:2:1的比例随机分为图块分类数据集、切片分类训练集与切片分类测试集。对图块分类数据集病变区域进行标注、图块截取后,按20: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测试集、验证集。基于Efficientnet和ResNet网络结构构建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图块级癌与非癌分类模型,并以图块分类准确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价该模型的性能。基于此模型拼接获取整张WSI的癌变热力图,提取热力图中切片级癌与非癌分类特征,对LightGBM算法进行训练,最终完成整张胃癌活检切片的诊断与识别,其识别结果以AUC、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进行评价。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胃良性疾病(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切片500张,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腺癌)病理切片500张。图块分类数据集、切片分类训练集与切片分类测试集WSI分别为400张、400张、200张。图块分类训练集、测试集、验证集图块分别为402 000个、20 000个、20 000个。以Efficientnet-b1网络结构建立的CNN模型对测试集、验证集图块分类的准确率[测试集:91.3%(95% CI: 88.2%~95.4%);验证集:92.5%(95% CI: 89.0%~95.3%)]、AUC[测试集:0.95(95% CI: 0.93~0.98);验证集:0.96(95% CI: 0.92~0.98)]均最高。基于LightGBM算法构建的模型识别整张切片为胃癌的AUC为0.98(95% CI: 0.89~0.98),准确率为88.0%(95% CI: 81.6%~94.3%),灵敏度为100%(95% CI: 88.0%~100%),特异度为67.0%(95% CI: 57.0%~85.0%)。  结论  基于胃活检病理切片建立的CNN诊断模型可对癌变组织进行定位,实现图块级和切片级病变性质精确分类,准确识别胃癌,有望提高病理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胃癌正常胃黏膜、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探讨TLN1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Affymetrix芯片筛选癌旁正常胃黏膜(A组)、胃癌原发灶(B组)和淋巴结转移灶(C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队列试验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基于聚类分析结果的基因功能(基于Gene Ontology分类)集群分析和Pathway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用RT-PCR检测TLN1 在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情况。结果:A、B、C 3组呈连续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278个,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应答、细胞黏附、磷酸盐转运、阴离子转移、细胞趋化和移动、信号转导等方面;连续下调的387个基因其功能主要集中在消化、糖类代谢、脂质代谢、蛋白代谢、一氧化氮复合物代谢、一氧化碳复合物代谢、细胞黏附等方面。Pathway分析显示在整合素介导的细胞黏附信号通路异常激活,THBS1、TLN1、CAPN3、ITGAX、SORBS1、CAPN6、CAPN9在3组中呈连续梯度改变。TLN1在癌旁非肿瘤胃黏膜、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量分别为:0.0000342±0.0000711、0.1064±0.1251和0.2886±0.3529;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灶显著高表达(P<0.05)。结论:基因芯片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胃癌淋巴转移相关基因,有助于找到胃癌淋巴道转移的关键基因或通路,为寻找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早期诊断指标及新的治疗靶点奠定了实验基础,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整合素信号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的TLN1基因异常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5.
p53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生成与胃癌的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p5 3蛋白和肿瘤间质微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0例胃癌组织中 p5 3蛋白的表达和第 因子相关抗原 (VWF:Ag)染色。分析 p5 3蛋白和肿瘤微血管密度 (m i-crovessel density,MVD)与胃癌大小、病理分级、浸润深度、脉管累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P- TNM分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p5 3表达与 MVD值除与病理分级 (P>0 .0 5 )无关外与各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 (P<0 .0 0 1) ,p5 3蛋白表达阳性者 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P<0 .0 0 1) ;p5 3蛋白表达阳性或 MVD≥ 39的胃癌 5年生存率较 p5 3蛋白表达阴性或 MVD<39者低 (P<0 .0 0 1)。结论  p5 3与肿瘤间质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而 p5 3蛋白及 MVD可作为胃癌的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EGFR突变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突变位点和样本差异性的影响,寻求更有效的EGFR筛查手段。方法采用ARMS-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56例NSCLC中EGFR基因突变和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EGFR基因突变率为53. 93%,EGFR蛋白阳性率为69. 8%;两者表达显著相关(P0. 001);以ARMS-PCR法为金标准时,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灵敏度为87. 77%,特异性为53. 77%,阳性预测值为71. 34%,阴性预测值为77. 02%;因标本类型和组织学类型造成的样本差异性中,手术肿块(Kappa=0. 824)和肺鳞癌(Kappa=0. 496)样本的检测一致性明显优于其他组织; EGFR突变与患者性别(P 0. 001)、组织学类型(P 0. 001)、胸膜侵犯(P 0. 001)、脉管神经累犯(P=0. 001)和淋巴结转移(P=0. 002)密切相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突变与蛋白表达相关,在充分考虑样本差异性影响的前提下,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EGFR突变的经济便捷初筛手段和补充。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到128例胃腺癌组织中cyclin E蛋白和PC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状况及生存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28例胃癌中57例cyclin E蛋白阳性表达(占44.5%),PCNA LI≥50%者60例(占47%);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和PCNA LI均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运距离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P=0.001),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PCNA LI与cyclin E表达呈相关性(P=0.001)。多因素分析PCNA与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PCNA和cyclin E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cyclin E异常表达合并PCNA LI≥50%的胃癌患者手术后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UPA mR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MMP-9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类型、生长方式、分化、脉管侵犯、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5例胃癌组织中UPA和MMP-9的mRNA。结果 105例胃癌中UPA mRNA及MMP-9mRNA的阳性率均为58.1%;UPA mRNA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r=0.123.P=0.210)和分化程度(r=0.102,P=0.298)无关,而与肿瘤生长方式(r=0.344,P=0.001)、浸润深度(r=0.296,P=0.002)、脉管侵犯(r=0.198,P=0.042)、淋巴结转移(r=0.332,P=0.001)和远处转移(r=0.530,P=0.001)呈正相关;MMP-9mRNA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r=0.143,P=0.145)和分化程度(r=0.102,P=0.298)无关,而与肿瘤生长方式(r=0.267,P=0.006)、浸润深度(r=0.335,P=0.001)、脉管侵犯(r=0.209,P=0.032)、淋巴结转移(r=0.343,P=0.001)和远处转移(r=0.468,P=0.001)呈正相关;UPA mRNA表达水平与MMP-9mRNA呈正相关(r=0.237,P=0.015);UPA mRNA和MMP-9mRNA阳性表达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的病例。结论 UPAmRNA和MMP-9mRNA的表达可预测胃癌浸润和转移,是指导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29.
30.
前列腺梭形细胞病变虽然罕见,但其形态学谱系相当宽广,涵盖一系列良性或恶性的、上皮性或非上皮性的、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的病变,在穿刺活检或经尿道切除标本中遇到时特别容易造成鉴别诊断的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