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科学   4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7 毫秒
21.
蒙古气旋天气过程中的沙尘传输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基于沙尘数值预报模式针对不同区域地面起沙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讨论了蒙古气旋沙尘暴过程中沙尘传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沙尘暴过程的沙尘传输表现为:沙源区纬度越高,沙尘向东传输越强,纬度越低,向南传输越强;同时,高度越高,沙尘向东传输越强,高度越低,向南传输越强。其形成原因是萨彦岭山地背风坡效应、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形强迫绕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和蒙古气旋的动力、热力结构共同造成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2.
天气动力学组合因子在MOS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国的数值产品HLAFS格点场资料,结合内蒙古地区降水系统的天气动力学演变特征,构造出能反映降水系统的天气动力学发展机制的结构特征因子,采用MOS方法建立预报方程。用较短的样本资料建立MOS预报方程,提高了MOS预报方程的预报能力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该MOS预报方程计算稳定并具有很好的预报能力和效果,易于业务化。  相似文献   
23.
应用海明距离方法建立了一个相似预报系统,采用T106数值产品制作了5个能较好描述内蒙古区域性寒潮天气发展特点和机制的物理量场,作为预报因子场。在此基础上建立历史个例库,同时赋予系统自学能力,在应用中不断丰富历史库。  相似文献   
24.
利用NOAA/AVHRR的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植被覆盖率和年沙尘暴日数为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植被覆盖与沙尘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8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正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负距平、9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负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正距平是相互对应的;沙尘暴日数与植被覆盖率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不同地貌类型区和不同季节有所差异;沙地区的夏季(7、8、9月平均)植被覆盖率与第 2年沙尘暴日数之间的负相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5.
李兴华  李彰俊  刘惠忠  曹艳芳  韩芳 《气象》2006,32(S1):155-159
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1950年代以来内蒙古山洪灾害和降水资料,利用GIS技术对强降雨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了区划,并依据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模型进行风险区划。最终得出一级重点防治区629个,面积为81834. 36km2,占总规划面积的49%;二级重点防治区205个,面积为31372.27km2,占总规划面积的19%;一般防治区488个,面积为54168.13km2,占总规划面积的32%。这些研究结论为敗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预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6.
李彰俊  宫春宁  姜学恭  陈杰 《气象》2007,33(S1):3-9
表征风寒程度的Schlatter风寒指数难以解释发生在内蒙古地区春季草原的严重暴风雪灾害,引入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以及人畜身上落雪增加的体热损耗对Schlatter风寒指数进行了修正,通过实测资料计算修正的湿雪风寒指数并与实际灾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湿雪风寒指数能够反映暴风雪天气中人畜的真实感受并很好地解释灾害发生的原因。同时,基于湿雪风寒指数和着装厚度得到的暴风雪灾害指数能够对暴风雪灾害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27.
内蒙古中西部地面感热通量影响沙尘暴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不同地表类型的16个测站2005—2006年3—5月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逐日沙尘暴资料,计算了地面感热通量、地面位温并分析它们与沙尘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内蒙古中西部春季地面感热通量表现为净加热,且沙尘暴发生次数多的年份净地面感热加热强度反而较小。在沙尘暴发生前,沙漠区和高平原区地面感热通量达到最大,而丘陵和平原地区反而开始降低。对于沙尘暴发生前12 h累积的地面感热加热强度及导致的地面位温上升幅度,高平原和丘陵平原区要强于沙漠区。但相对而言,沙漠和高平原地区地面感热加热影响沙尘暴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8.
蒙贝低涡类环北京暴雨过程分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天气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2008年发生的20例蒙贝低涡导致的环北京暴雨过程进行了分型研究。依据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配置,将该类暴雨过程分为两脊一槽型、阻塞型和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其中,两脊一槽型是斜压性较强的冷涡暴雨过程,天气和次天气尺度强迫均对暴雨发生产生影响,水汽来源于对流层低层西南气流的输送。阻塞型具有明显的局地对流暴雨特征,由两高之间宽广低压带上活跃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高低空急流区产生的次天气尺度强迫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因素之一。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是低涡底部发展中的高空槽与北抬西太平洋副高相互作用产生的系统性暴雨过程,这一相互作用常强迫产生西南低空急流,为系统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  相似文献   
29.
内蒙古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0—2006年内蒙古农业气象灾害中干旱、洪涝、低温和风雹发生规律及发展的趋势,分析表明干旱灾害发生和成灾面积呈直线型上升趋势;洪涝、低温和风雹灾害发生趋势均呈抛物线型,其中洪涝、风雹灾害前期重,后10年灾害较轻,低温前期轻,后期加重。文本在讨论灾害发生、发展的可能原因基础上,提出4点防灾减灾对策:提高防范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网络,提供防灾减灾基础数据;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全面开展应急减灾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30.
内蒙古暴风雪灾害及其形成过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2001,27(8):19-23
分析了近50年来内蒙古所发生的暴风雪天气的环流演变特点,指出在暴风雪过程中,大风、暴雪强降温联合施虍,加剧了人畜的热损耗率,从百形成严重的冻害。高空存在强急流、强锋区、强辐散是促成蒙古气旋猛烈发展形成大风的主要原因,而低层华北沿海高脊的发展又为南方水汽北输提供了条件,它们共同促成了内蒙古暴风雪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