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业科学   6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紫外线(UV-B)照射对水稻产量及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抗紫外线UV-B的日本粳稻品种Sasanishiki为材料,1999年和2000年在大田条件下,探讨了不同生育时期的UV-B处理对水稻产量、糙米的大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移栽至幼穗分化)、生殖生长期(幼穗分化至抽穗)及抽穗成熟期的UV-B处理对Sasanishiki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生殖生长期(幼穗分化至抽穗)与  相似文献   
22.
华北两系杂交粳稻优势生态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N422s、108s、LS2s分别与12个生态型材料配组,对F1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培矮64s与爪哇稻、华北育成粳、韩国地方粳、韩国育成粳、南方育成粳、东北育成粳、东北地方粳等为强优势配对模式;南方地方籼、华北地方粳、韩国地方粳、新株型灿稻等是108s的优势生态型;LS2sz与爪哇稻、华北地方粳、华北育成粳等配组优势较强。探讨了水稻优势生态型的筛选问题和这4个不育系及这12个不同生态型材料在北方两系杂交粳稻中的应用。认为培矮64s、N422s、108s这3个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广亲和性和配合力,在华北两系杂交粳稻育种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LS2s不具备广亲和性,配合力也较差,在育种中可间接利用其大粒的优势。华北粳是4个不育系的优势生态型,因此在水稻优势生态型的研  相似文献   
23.
以中苎1号、湘苎3号、多倍体1号和新品系R057苎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插条粗细对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成苗率、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及分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苎麻品种(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成苗率、主茎高度增加量和单株根干重都表现为扦插粗细0.6 cm〉0.8 cm〉0.4 cm,且不同插条粗细处理间差异显著;分枝数、最低和最高分枝位长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综合考虑,在进行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培育时,扦插苗的粗细以0.6 cm较为理想。虽然不同品种在各个性状上表现各不相同,但从成苗率、单株分枝数和最低分枝位这3个最关键的性状上看,新品系R057表现最好,多倍体1号次之。  相似文献   
24.
从普通野生稻DNA的籼粳分化看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普通野生稻DNA的籼粳分化看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孙传清,王象坤,李自超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已成为有效的分子标记之一,广泛用于指纹分析...  相似文献   
25.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分化的研究──普通野生稻与籼粳亲和性的初步研究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袁平荣,杨从党,周能,贺庆瑞中国农业大学孙传清,王象坤关于栽培稻起源演化的研究,近年的结果是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L.)起源于普通野生稻(Oryzarufi...  相似文献   
26.
孙传清  袁平荣 《作物学报》1998,24(6):677-686
本研究对来自12个国家的74份亚洲栽培稻进行了核DNA,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和叶绿体DNA的ORF100的PCR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74个栽培稻品种,除CR147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类型较为特殊外,其它73个品种的细胞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均可分为籼粳两种类型,可见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met DNA和cp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同一品种3个DNA的籼粳属性即有一致的,又有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27.
普通野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利用一套以籼稻品种“特青”为遗传背景的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渗入系为材料,采用单标记回归分析和渗入片段叠代法,对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5个品质性状的QTL进行了分析,初步定位了16个QTL,有10个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改良群体的品质性状。在第5染色体RM289附近检测到了同时影响长宽比、垩白粒率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增加长宽比、降低垩白粒率,贡献率也较高。在第8染色体RM152附近检测到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其贡献率分别为14%和9%。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充分显示了利用野生稻的优异基因改良栽培稻品质性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8.
云南稻种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以5285份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以<云南稻种资源目录>中记录的31个数量和质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大,稻种类型多,优异资源丰富.云南稻种资源主要分布于思茅、临沧、文山等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占总数的80%;全部稻种资源中粳稻占54%,基本表现籼粳各半;滇西南和滇东南的遗传多样性最大,粳稻  相似文献   
29.
水稻籼粳成分判定及亚杂组合结实率稳定性与亲本亲缘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明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率稳定性与其父母本遗传差异的关系,以两个品种间杂交组合为对照,选取遗传差距有异的亚种间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于结实敏感期进行了不同温度处理,以杂交组合及亲本结实率与结实敏感期日平均气温的回归方程的斜率估算结实率稳定度,通过程氏指数法与DNA分子标主法对亲本籼粳成分进行了判定,对结实率稳定性与父母本亲缘关系的研究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的结实率稳定性与其父母本亲缘关系远近呈显著负相关,但发现810S/63020结实率稳定性好这一特例,暗示结实率高度稳定的亚杂组合可能与其双亲中均具有籼粳成分有关。此外,用程氏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对亲本的籼粳成分进行判定,两种方法判定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0.
水稻穗颈维管束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个偏粳品种“光三”/C41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SSR标记的连锁图谱,并以此对水稻穗颈维管束数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分析。在第1,5,8和11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在第5,9和10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的QTL;共检测到产量及8个与产量相关性状的30个QTL。通过分析穗颈维管束数与穗一、二次枝梗数,穗一、二次枝梗粒数,穗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连锁关系,表明穗颈维管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解剖结构;通过增加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可望增加水稻“库”的容量。保证“流”的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