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科学   5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将1960-1991年的月平均FSU风应力资料分解为旋转部分和辐散辐合部分,分别用以强迫模式海洋,所用的模式为一个2层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洋模式。结果表明,就季节变化而言,不论是用志分量还是散合分量强迫海洋,都不能产生合理的冷舌,哪怕将旋转或散合分量放大一倍或缩小二分之一,也不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若采用气候平均的含有季节变化的风应力(未对旋转和辐射分量进行分离),则可产一与帝际相符的海表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叠加旋转和辐散分量的年际异常部分,通过海洋的强迫,可产生海表温度异常。在年限异常旋转分际异常风应力的强迫下,则产生较弱的SSTA,且振荡频率较高,ENSO周期不很明显。这些结果说明,风应力的涡旋和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温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形成海洋方可产生,而仅有异常风应力的旋转强迫就可产生合理的FL Nino/La Nina现象,同时,风应力的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洋平均状态的形成过程中是重要的,但在EN-SO过程中就对海洋的作用而言则不如旋转分量重要。  相似文献   
22.
采用1979~1994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OLR资料,研究了热带对流的变化特征,讨论了热带对流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关联。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存在以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和赤道中太平洋附近中心的年际变化方差大值区,且这两个中心的充变化呈偶极型反位相振荡,这种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有密切关系。当暖池附近对流偏强(弱),赤道中太平洋附近对流偏弱(强)时,东亚夏季风偏强(弱),雨带偏北(南)  相似文献   
23.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率及其突变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的年代际变率特征。研究表明,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在19800年前后从上至下,先后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年代际突变,而且随深度不同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空间突变模态,这四种模态的形成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西南潜沉路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北太平洋窗口区潜沉的年代际信号沿西南路径传播到副热带地区,在温跃层160m上下与西太平洋向东北传播的异常信号汇合。因此,北太平洋沿西南潜沉路径传播的年代际信号对ENSO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而热带西南太平洋则可能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4.
高原东南角早春雨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8—2013年TRMM格点及GHCN站点降水、1979—2013年CMAP降水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早春季节青藏高原东南角降水中心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其气候特征为:雨带主要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分布(包括藏东南、滇西北、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缅甸北部地区),雨季建立时间在第17候,雨区上游地区(88~94°E,22~27°N)低层的西北风转为西南风是雨季建立的一个标志性环流调整特征。早春雨期间,雨区上游地区的西南风大值中心使得风速及水汽在雨区辐合,同时该西南气流沿着由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那加山脉组成的向西南方向敞开的喇叭口地形爬坡抬升,在迎风坡出现降水大值中心,这是高原东南角早春雨的直接成因。该西南风大值中心的产生既与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绕流作用有关,也与春季高原中南部的地表感热加热密切相连,这是高原东南角早春雨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5.
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利用1950~1999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讨论印度洋偶极子(IOD)独立发生时及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中国夏季降水的差异,研究了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IOD独立发生时,其正位相年以湖南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正位相年河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少,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偏多.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华南西部、江淮流域、河套及华北地区起抵消作用,而在东南沿海地区起协同作用.还从环流场角度分析了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影响的初步成因.  相似文献   
26.
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宣飞  李青  何金海  王平 《气象学报》2009,67(1):100-107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75-1998年OLR资料,分析了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这种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从第3候歼始,感热加热的作用使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并一直持续到第25候,之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发生逆转,这种逆转是由于第22-23候出现在中南半岛的对流及降水造成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降低所致.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上述季节变化特征还表现出最著的年际差异,这种年际差异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上述热力差异的逆转是南海季风爆发的一个必要条件:1958-1998年,逆转时间均早于(或等于)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其次,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持续时间与南海季风爆发日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时间越早、转为低于南海的时间越迟,则南海季风爆发越迟.  相似文献   
27.
基于美国国家大气中心的CAM3.0模式,设计3组数值试验,以研究春季印度洋偶极子(IOD)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IOD正位相年,对印度洋关键海区的春季海表温度加入强迫后,同期夏季(6—8月)的东亚夏季风明显偏弱: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长江流域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偏多,南海地区下沉运动加强、降水偏少、南海季风偏弱。还从经向、纬向垂直环流圈角度分析了IOD对东亚夏季风的可能影响机制:IOD正位相年,在IOD正SSTA区域(热带西印度洋)的东侧大约75 °E附近能激发出上升运动,而在IOD负SSTA区域(热带东印度洋)的东侧大约110 °E附近出现下沉运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纬向垂直环流圈;110 °E附近的下沉运动又可能通过经向垂直环流圈影响南海和东亚副热带地区,造成东亚经度上赤道地区为上升运动、南海地区为下沉运动、长江流域为上升运动的异常经圈环流,从而使得东亚夏季风(包括南海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整体偏弱。   相似文献   
28.
使用GrADS绘图软件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9.
资料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通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南京气象学院大气资料服务中心第4卷第2期(总第11期)1998年3月NCEP/NCAR40年再分析资料介绍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其前身为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MC)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自19...  相似文献   
30.
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秋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利用1950--1999年Hadley中心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分析讨论了夏季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秋季降水的时滞关系及秋季印度洋偶极子与同期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印度洋偶极子均与中国南方秋季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印度洋偶极子时期秋季异常环流场特征分析,发现正偶极子时期中国西南部受中层槽前西南气流影响,带来充足水汽,同时低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使该地区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