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22篇
  免费   1924篇
  国内免费   764篇
医药卫生   41710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743篇
  2022年   849篇
  2021年   1066篇
  2020年   1075篇
  2019年   1357篇
  2018年   636篇
  2017年   1203篇
  2016年   1290篇
  2015年   1351篇
  2014年   2162篇
  2013年   2270篇
  2012年   2640篇
  2011年   2786篇
  2010年   2500篇
  2009年   2351篇
  2008年   2750篇
  2007年   2373篇
  2006年   2091篇
  2005年   1939篇
  2004年   1513篇
  2003年   1262篇
  2002年   1045篇
  2001年   889篇
  2000年   653篇
  1999年   502篇
  1998年   428篇
  1997年   362篇
  1996年   308篇
  1995年   249篇
  1994年   232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不同宫腔镜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采用宫腔镜下电切除术展开息肉治疗,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摘除术+电凝术展开息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月经量及疾病复发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后,治疗组患者的月经量(117.26±10.27)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80.39±11.59)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疾病复发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11±2.1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9.22±5.44)min,出血量(7.77±1.21)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64±3.21)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下电切除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月经量获得有效减少,并且可降低疾病复发率,最终实现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普通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感和护理满意度。结果①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术后6 h(3.60±0.80)、12 h(2.99±0.48)、24 h(1.99±0.59)的VAS评分明显更低,P <0.05。(2)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98%),P <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护理,一方面可提高疗效,另一方面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6):940-941
目的探讨瘢痕妊娠产妇孕早期瘢痕厚度对子宫破裂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0例瘢痕妊娠产妇临床资料,依据早期瘢痕厚度分为A组(瘢痕厚度≥0.3cm)和B组(瘢痕厚度<0.3cm)各35例,两组均采取阴道分娩。对比两组产程相关指标、新生儿评分、分娩中子宫破裂发生率及不良母婴结局。结果相比于A组,B组产妇产中出血量较多,产程时间较长,新生儿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子宫破裂发生率(22.86%)较A组(5.7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A组,B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瘢痕厚度<3mm瘢痕妊娠产妇分娩中发生子宫破裂几率较大,且产中出血量较多,产程较长,影响母婴结局,分娩前及分娩中应予以相关措施干预或推荐剖宫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究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手术治疗的496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术前病理分级、绝经与否、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无LVSI、外周血NLR、子宫病变部位特殊与否、术中测量的病灶直径、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等),统计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并筛选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随访24~32个月,分析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496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42例(8.47%)。无淋巴结转移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A125水平≥35 U/L、有LVSI、外周血NLR>3.40均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血清CA125水平≥35 U/L、有LVSI、外周血NLR>3.40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危险性更高,监测上述指标有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5.
<正>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增生,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局部血管以及子宫内膜腺体组成,是突入宫腔的蒂性赘生物。其临床表现有异常子宫出血、月经量多、痛经、不孕、经期延长等,多发于育龄期女性,临床发病率较高。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发病机理及诊疗方法,本文将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相关因素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子宫内膜息肉(EPs)的发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究蛋白磷酸酶2A(CIP2A)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EAC)及同期行门诊刮宫术获取的4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NE)组织标本。应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EAC和NE组织中CIP2A mRNA及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CIP2A阳性表达情况。分析CIP2A在EAC和NE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IP2A不同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通过COX分析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IP2A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呈高表达,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中,EAC组织中CIP2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NE组织(P<0.01)。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AC组织中CIP2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NE组织(P<0.01)。CIP2A表达与EAC的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宫颈管受累情况、p53表达及Ki-67增殖指数有关(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EAC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92.0%、总生存率为88.0%;CIP2A表达、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附件转移、脉管内癌栓及Ki-67增殖指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IP2A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呈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下降相关,并非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7.
28.
29.
目的:探讨坤泰胶囊联合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序贯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4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采用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序贯治疗,观察组给予坤泰胶囊联合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序贯治疗,以28天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9%(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Kupperman评分、子宫内膜厚度、雌二醇(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坤泰胶囊联合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序贯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好,能够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有效改善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高良姜黄素(Cur)增强内皮细胞(ECs)自噬水平及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IH)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实验中,将人脐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分为4组:对照组、3-MA组、Cur组、雷帕霉素(Rapa)组;采用吖啶橙(AO)染色和溶酶体荧光探针法(Lyso-Tracker Red)观察细胞酸性区室积累; Western-blot、免疫荧光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p62、Akt及m TOR的蛋白水平。活体实验中,用球囊压迫法构建颈动脉内膜损伤大鼠模型; 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血管损伤组、3-MA组、Cur组和Rapa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颈动脉组织LC3-Ⅱ、p62、Akt及m TOR的蛋白水平,HE染色检测IH厚度及有效的管腔面积。结果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Cur组和Rapa组HUVECs内酸性区室明显增多,同时LC3-Ⅱ蛋白水平增高,p62、Akt及m TOR蛋白水平降低。活体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损伤血管中的LC3-Ⅱ蛋白水平上升,而p62、Akt及m TOR蛋白水平稍下降,Cur组和Rapa组大鼠血管中的LC3-Ⅱ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而p62、Akt及m TOR蛋白水平显著下降。HE染色显示,颈动脉内膜损伤后3周,损伤节段血管可见明显的IH及血管腔狭窄,而Cur组和Rapa组抑制了IH及减轻血管狭窄。无论在体外实验还是活体实验中,3-MA干预后均呈现一个相反的结果。结论 Cur能增加ECs的自噬水平及抑制血管损伤后的IH。其可能机制是抑制了ECs中的Akt/m TOR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