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以工业壳聚糖为原料,先后用浓硫酸和氯磺酸为磺化试剂,在适当条件下进行磺化,获得了水溶性较好,含硫量较高的磺化壳聚糖,考察了磺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磺化条件为:浓硫酸∶氯磺酸=1∶1,反应温度为5℃,反应时间为4h。IR光谱分析表明,该衍生物具有与肝素相似的结构,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型的类肝素。  相似文献   
112.
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既需充足的理论依据,更应关注制度的现实运行。《环境保护法》唯独赋予环保公益组织原告资格,虽有一定合理之处,但就当下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而言,环保公益组织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故而,应唤回国家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应有的角色,其参与诉讼具备充分的立法、实践与价值依据。国家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虽有其弊端,但其弊端并非无法克服,且基于现实环境的考量,其利甚于其弊。故此,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考虑环保公益组织与国家机关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3.
谢娟  王虎  段明  贾永福  陆原 《油田化学》2014,31(4):610-614
利用显色反应法检测油田用双子季铵盐缓蚀剂的残余浓度,以百里香酚蓝为显色剂,经过反复实验确定了最佳显色剂用量为0.4%、NH4Cl-NH3缓冲溶液用量为10 mL、显色时间为60 min,得到甲硝唑改性不对称双子季铵盐(季铵盐-01)吸光度与浓度标准曲线用于测定缓蚀剂浓度。同时,还研究了干扰离子、聚丙烯酰胺、含油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该测试方法可靠准确性高,其平均加标回收率达到98.6%,可在油田现场进行推广。当Ca2+<4000 mg/L,Mg2+<1800 mg/L,Fe3+<1.5 mg/L时,该检测方法的误差<5%。当PAM(相对分子质量50万)浓度小于200 mg/L时,吸光度与缓蚀剂浓度仍能呈线性关系。污水中原油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4.
陶俊  段明  方申文 《油田化学》2015,32(4):593-597
为揭示铁离子对原油乳状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规律,考察了铁离子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铁离子在油水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原油中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随着乳状液中铁离子浓度的增加,破乳脱水量逐渐减少,当含水40%乳状液中的铁离子含量为500 mg/L时,原油乳状液几乎不脱水。在原油乳化过程中,水相中的铁离子向油相中转移。100、300、500 mg/L的Fe~(2+)溶液或FeFe~(3+)溶液与原油混合后,测得Fe~(2+)、Fe~(3+)在水中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2327、0.2013、0.2380和0.2658、0.1837、0.2515。分别用蒸馏水、酸性水和乙腈对原油进行萃取,测得Fe~(2+)、Fe~(3+)平均脱除率分别为85.4%、96.5%、91.3%和84.2%、94.8%、91.5%,表明铁元素在原油中主要以油溶性石油酸盐形式存在。当Fe~(2+)质量浓度由0增至500 mg/L时,乳状液电导率由0.008增至0.025μm/cm。铁离子增加了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电导率,使得乳状液破乳脱水困难,且电脱水过程中电流出现峰值的时间延长。当含水10%乳状液中的铁离子含量达到1000 mg/L时,原油乳状液电脱水过程中会发生电脱水装置短路。  相似文献   
115.
pH值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明  陶俊  方申文  施鹏  李珂怡  宋先雨  陶滔 《化工进展》2015,34(7):1853-1857
研究了pH值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测定了胶质和沥青质在油水界面上的聚集和铺张情况, 不同pH值下油水界面张力以及胶质和沥青质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化, 并且完成了不同pH值下的乳状液化学破乳以及电场破乳实验。沥青质相对胶质更易在界面上聚集和铺展, 形成高黏弹性的界面膜。pH值为酸性或碱性时都能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增加乳状液稳定性, 使其化学破乳脱水困难, 而破乳实验也验证了这一观点。随着pH值从2增加到10, 胶质模拟乳状液和沥青质模拟乳状液稳定性变化大, 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 胶质模拟乳状液稳定性增加, 油水分离速度减慢;沥青质模拟乳状液稳定性减弱, 体系电导率0.21~1.8mS/cm。因此pH<7时, 沥青质稳定能力强, 而胶质稳定能力弱, 电脱水过程中电脱装置正常工作;pH>7时, 结果相反, 表明电脱装置短路现象与沥青质、胶质稳定能力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16.
分别以甲基丙烯酸(MAA)和N-(3-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DPM)为单体,与丙烯酸酯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系列丙烯酸酯类聚合物,考察了制备条件对聚合物破乳性能的影响,测定了其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w(单体)=12.5%,m(丙烯酸乙酯)∶m(DPM)=1.5∶1,引发剂过硫酸铵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5%,乳化剂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加量为0.1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0 h。P(DPM-EA)具有良好的双亲性,能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吸附至油水界面降低油水界面膜强度,从而实现破乳。  相似文献   
117.
为助推中国页岩气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溯源页岩气环境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十余年来页岩气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对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新认识,系统介绍了中国自主创新形成的页岩气清洁开采技术,并指明了下一步技术发展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气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始于2009—2011年,经过激烈讨论,美国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页岩气开发存在生态环境风险,但通过合理取水、确保井筒质量、妥善贮存和处置压裂返排液及钻井固体废物等措施可有效防范;(2)页岩气开发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贡献有限,不会必然污染地下水环境,绿色开发应重点关注低碳钻井和压裂、废弃物处置、地下水保护等方向;(3)“电代油”钻井和压裂实现了施工过程无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川南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在处理回用基础上已实现处理外排,油基岩屑处置对规模开发的制约也因热脱附技术的进步而突破;(4)页岩气清洁开采技术仍应在深度降碳、稳定减污、持续增效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工作。结论认为,基于10余年来对中国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与再认识,可为中国未来页岩气绿色高效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8.
秉承“思政寓于项目实践教学”的理念,深挖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是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文章以化工类专业课余科技项目为例,介绍了通过自我主导的“学习伙伴”模型,引领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余科技项目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情操培养方面都可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