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业科学   1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利用PCR-RFLP技术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三河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3个奶牛品种207头个体的TLR2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奶牛群体的扩增片段为448 bp,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V酶切后均表现出中度多态,其中中国西门塔尔牛PIC为最高,且3个奶牛品种在该基因座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最小二乘值表明:该酶切多态位点对3个奶牛品种SCS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BB基因型个体的SCS显著低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P<0.05),说明BB基因型为抗乳房炎的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2.
实验以牛肌肉、肝脏等组织为材料,分别应用一步法和磁珠法提取总RNA和mRNA,通过反复试验分别改进提取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结果表明:提取的的RNA和mRNA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和完整性,符合进一步研究的需要。为不具备专用RNA操作间的实验室开展此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本试验从镰形扇头蜱半饱血雌蜱唾液腺cDNA文库的EST中筛选了1个含polyA尾的基因序列,经5LRACE方法得到该基因全长序列.经同源性比较,该基因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与长角血蜱肌钙蛋白I(GI14041807)的同源性为84.47%,肌动蛋白结合位点位于147-167氨基酸处,且与长角血蜱肌钙蛋白I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完全相同,表明该基因是镰形扇头蜱肌钙蛋白I基因.以镰形扇头蜱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到编码肌钙蛋白I的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不含内含子.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镰形扇头蜱的卵及其幼蜱、若蜱、成蜱的壳、唾液腺和肠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104.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酵母硒对太行鸡产蛋后期产蛋性能、蛋品质、鸡蛋抗氧化性能及蛋硒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54周龄产蛋率接近、健康状况良好的产蛋后期太行鸡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重复,每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添加0.15 mg/kg、0.30 mg/kg、0.45 mg/kg、0.60 mg/kg的酵母硒(以硒计)。预饲期7 d,试验期63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合格蛋率及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蛋壳厚度显著提高(P<0.05),蛋白高度和蛋形指数显著改善(P<0.05);试验Ⅱ组蛋白高度及哈氏单位显著提高(P<0.05),蛋壳厚度极显著提高(P<0.01);试验Ⅲ组蛋壳厚度极显著增加(P<0.01),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显著提高(P<0.05);试验Ⅳ组蛋壳厚度及蛋白高度极显著增加(P<0.01),蛋形指数极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鸡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相似文献   
105.
miRNA-181b在牛腺垂体中的表达规律及其调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m iRNA-181b在成熟(18月龄)和未成熟(1月龄)牛腺垂体中差异表达量及其调控功能。[方法]通过构建成熟(18月龄)和未成熟(1月龄)的延边黄牛腺垂体组织m iRNA cDNA文库,对文库中的m iRNA进行Solexa高通量深度测序,并对公牛腺垂体中的m iRNA进行鉴别。从测序结果中挑选出具有差异表达的m iRNA-181b,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在不同发育期延边黄牛腺垂体中的表达规律,并通过TargetScanS预测m iRNA-181b的靶基因。[结果]m iRNA-181b在不同发育期牛腺垂体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1月龄公牛腺垂体中m iRNA-181b表达量是18月龄的4.05倍。m iRNA-181b与FSHβ基因3'非编码区838~844碱基可能是特异结合,其结合碱基为UGAAUGUA。[结论]该试验为FSHβ的转录后调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采用液液萃取及氘代同位素方法,优化了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检测方法。结果表明,5 m L供试样品采用15 m L二氯甲烷并配合1. 2 g Na Cl操作时,可获得最佳的萃取效果,且溶剂量消耗较少。同时,试验所得检测方法在5~200μg·L~(-1)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 0. 998 5),其回收率(82. 38%~112. 4%)、灵敏度(LOD 0. 8μg·L~(-1),LOQ 3μg·L~(-1))、精密度(日内1. 78%~3. 78%和日间0. 99%~2. 70%)均满足测定分析需要。采用本方法对市售的80款河西走廊葡萄酒样品检测表明,有18个样品高于国际限量标准(20μg·L~(-1)),但其储存时间多数已超过10 a,且这些葡萄酒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与其贮存时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7.
生物质热解焦油燃烧试验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热解焦油作为热解炭化或气化过程的副产物,难以去除且危害较大。通过对热解焦油的理化性质分析,发现其具有较高的热值,燃烧后可以为热解设备提供热源,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针对热解焦油雾化效果差、直接燃烧不稳定等问题,设计了二次雾化喷嘴,并提出一种生物质热解焦油伴气燃烧的工艺;采用一定量的热解气作为助燃剂,为热解焦油燃烧提供稳定的火焰,设计了热解焦油燃烧试验系统。燃烧试验表明,该燃烧器的焦油燃烧量为20~55kg/h,达到设计要求。当雾化空气压力为0.6MPa、热解焦油压力为0.2~0.4MPa、热解气压力为0.3~0.5kPa时,燃烧器燃烧稳定,火焰明亮。通过烟气分析仪发现燃烧烟气中CO和NOx含量较高,表明在燃烧室中的一次燃烧并未达到理想的燃烧效果。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早期断奶日龄对羔羊小肠各段pH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55只初生重为(3.43±1.15)kg的甘肃现代肉羊育种群哺乳公羔,按同质原则分成3组,即对照组(正常吮乳组,25只)、Ⅰ组(28日龄断奶组,15只)和Ⅱ组(42日龄断奶组,15只)。在断奶12 h、7 d和14 d后从每个处理中随机抽取5只羔羊屠宰,测定小肠各段pH、α-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十二指肠食糜能够更为敏感地表达断奶对小肠pH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从小肠近端至远端,断奶对各肠段内容物pH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逐渐减弱;断奶对小肠内容物pH、胰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影响较小;断奶日龄对羔羊小肠主要消化酶活性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影响不大,28日龄断奶组小肠α-淀粉酶活性恢复时间较42日龄断奶组短。本试验条件下,对羔羊实施28日龄断奶可行,且羔羊小肠主要消化酶活性恢复能力不逊于42日龄断奶羔羊。  相似文献   
109.
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地下水体氮源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地下水体中的氮污染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为了从源头追溯氮污染物的来源,本文通过清单法收集淮河流域2002—2017年期间35个地级市的农业统计资料,首先构建基于化肥施用氮、人畜粪便返田氮、生物固氮、大气沉降氮、种子带入氮、秸秆带入氮为输入项和作物收获氮、反硝化脱氮、氨挥发脱氮为输出项的氮平衡模型,估算进入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的氮盈余量和强度;然后利用氮盈余量与淋滤系数构建氮淋滤模型定量估算氮淋滤到地下水体中的量。研究发现:2002—2017年间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年均输入量为1 005.01万t·a-1,化肥施用氮是最大的氮输入源,占总输入量的52.76%;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年均输出量为706.43万t·a-1,作物收获氮在氮输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87.29%。随着时间的增加,氮盈余量和强度逐步降低。本次从地级市角度计算的氮源强度和其时间变化规律与以往从流域角度计算的氮源强度和其时间变化规律相差不大,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从地区上分析,河南省各地级市的氮源强度最高,山东省和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最低。2002—2017年间,淮河流域农业区氮盈余量淋滤进入地下水中的氮污染物总量为26.22万~41.71万t·a-1,淋滤进入到地下水体中的氮污染物平均量为31.41万t·a-1,其中2006年最高。较大的氮淋滤值对水体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负荷。采用SPSS 21.0中用F统计量和皮尔森相关系数(ρ)对地下水中的实际氮污染物浓度与估算值间的氮污染物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最终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相关系数达到0.517,证实了本次模型选择的准确性。本文研究表示,2002—2017年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地下水体中氮的来源主要为化肥输入,最主要的输出途径为作物收获,污染最严重年份为2006年,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期资料,对地下水中氮污染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秸秆水热生物炭燃烧特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推动水热生物炭燃料化利用,以不同水热炭化温度(200、240、280、320、360℃)下得到的小麦秸秆水热生物炭为原料,利用生物炭化学组成、动力学参数、燃烧指数对水热生物炭燃烧特性进行了评价,并研究了水热炭化温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热炭化温度由200℃增加到360℃,由于脱水、脱羧反应的发生,水热生物炭的燃料比由0.34增加到1.2,O/C和H/C物质的量比分别由0.5、1.17降至0.07、0.67,水热生物炭的煤化程度升高;水热生物炭在低温段、高温段的活化能分别由14、67kJ/mol增加到41.4、76.5kJ/mol,水热生物炭燃烧反应活性降低;无量纲燃烧指数Z由3.49×10-2降至6.64×10-3,表明燃烧反应活性降低,这与化学组分和表观活化能的评价结果一致,指数Z可用于衡量水热生物炭的燃烧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