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5篇
生物科学   15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01.
经过长期破碎化, 荒漠草原原生硬质灰钙土斑块散布在广大沙化土地中, 形成类似“土岛”的土被结构。为揭示土岛生境的群落物种共存机制, 2016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选取大(200-300 m2)、中(约100 m2)、小(约50 m2)土岛各3个开展调查, 采用Jaccard相异系数、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零模型、Meta分析, 综合计算和分析土岛内部与外部植物群落相似性、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发现, (1)随着破碎化加剧, 土岛内部植物多样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群落优势种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转变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短花针茅共优种, 土岛内外群落相似性增加。(2)土岛内外绝大多数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小, 生态位重叠在土岛内呈集中分布, 而土岛外则呈均匀发散分布。(3)环境过滤为主的生态过程决定了土岛生境群落物种的共存格局, 随着土岛面积减小, 环境因子对群落物种共存的调控强度降低, 关键性环境因子由土壤细砂粒和黏粒转变为粗砂粒, 显著性竞争物种共存格局在小岛出现。综上所述, 土岛生境对于维持草原物种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过滤主导了荒漠草原物种共存格局。随着生境破碎化加剧或土岛面积减小, 物种共存格局及其调控因子发生转变。保护面积在200 m2以上的大土岛对于恢复荒漠草原区草原成分种和其物种多样性机制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2.
陈娟  朱军  阎波  李佳梅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18,37(1):110-119
本文采用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及直接克隆测序的方法初步鉴定了新疆天山地区代表性的两种药用植物天山雪莲和红景天根内可培养及不可培养的内生真菌。从两种药用植物根中共分离获得34株内生真菌,除7株鉴定为镰孢菌属Fusarium外,其余菌株均具有暗色、有隔菌丝,不产生孢子;从形态上看,属典型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采用直接克隆测序的方法,从两种植物的根中共获得143个真菌克隆子。依据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鉴定多数克隆子归属于柔膜菌目Helotiales及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与已知的DSE如背芽突霉属Cadophora、瓶头霉属Phialocephala、瓶霉属Phialophora以及Leptodontidium等有90%以上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该结果显示DSE在天山雪莲和红景天根部内生真菌中占优势,暗示其可能参与了宿主植物对高寒、强辐射环境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深入研究制药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方法:本研究以Pub 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制药技术领域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共词分析等定量方法,结合药学专业知识的定性分析,从论文数量年度分布、国家/地区分布及合作网络、研究主题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结果:研究发现:第一,全球制药技术领域共有研究论文95381篇,近几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第二,论文发表集中在美国、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第三,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药学专业知识,共得到15个研究主题,包括点击化学、晶型药物、纳米微球药物等。结论:美国在制药技术领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发文量已经具备一定优势,但发文量和国际影响力与美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制药技术领域研究主题的深入分析可以全面把握制药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 CV)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冠心病患者300例,其中心绞痛121例、缺血性心力衰竭65例、AMI例114例。同期收集我院体检正常者100例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和免疫法分别测定Hcy和RDW CV,分析二者联合对AMI诊断价值。结果:Hcy与RDW CV水平在四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I组中Hcy与RDW CV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RDW CV以及二者联合诊断AMI组阳性率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对照组的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单独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42%、86.00%,RDW CV单独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91%、84.00%,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9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一致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5%、93.14%、83.04%。结论:Hcy联合RDW CV诊断AMI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一致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不同子宫手术方案对生育期妇女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生育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在术前1d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静脉采血5 m L,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促卵泡激素(FSH)及雌二醇(E2)水平,不同年龄与手术方案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的水平。结果:术后患者的FSH及E2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者手术后的血清AMH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方式中,子宫切除术(子宫全切及广泛性子宫切除)后患者血清AMH显著低于术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途径中,腹腔镜辅助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血清AMH显著低于术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岁患者在接受子宫手术时可能会影响其卵巢储备功能,而子宫全切、广泛性子宫切除以及腹腔镜辅助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6.
直立行走和工具使用被认为是人类出现的重要标志。直立行走使人类的双手得以解放,因此人类可以使用双手去获取食物,使用工具,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存几率。手部动作的完成不仅需要肌肉、骨骼等末端生物器官的参与,更需要大脑对环境中的物体的大小、形状等信息进行分析,选择要完成的动作类型,并对动作进行提前编码和实时调控。本文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综述视觉引导的手部动作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已有理论、存在的争议、一些新的证据以及动作研究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7.
建兰叶艺品种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建兰栽培品种‘八宝奇珍’Cymbidium ensifolium ‘Ba Bao Qi Zhen’为材料,对其正常绿色叶片及黄化变异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八宝奇珍’黄化变异叶片的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绿色叶片,且随着黄化面积的增大呈现递减趋势;黄化变异叶片的初始荧光量(Fo)、最大荧光产量(Fm)、Kautsky 诱导效应最大荧光(Fp)、稳态光适应光化学淬灭系数(qP)以及光适应稳态荧光产量(Ft_Lss)均显著低于正常绿色叶片;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与正常绿色叶片无明显差异;稳态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NPQ)高于正常绿色叶片。  相似文献   
108.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菊科蒿属草本植物,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广幅种。研究荒漠草原不同土壤相对湿度条件下猪毛蒿的表型可塑性,对认识异质生境下猪毛蒿的生存适应策略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株高、茎粗、根长、根重和单株生物量均表现出随土壤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对异质生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根冠比则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植株不同部位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上部中部下部,且植株下部显著大于上部生物量(P0.05)。土壤相对湿度40%生境下的头状花序数量和重量显著高于土壤相对湿度30%和30%—40%生境。繁殖器官绝对投入量(lg R)随着个体大小(lg V)的增大呈极显著的增加(P0.001),繁殖阈值介于1.868—2.006 g。随着土壤相对湿度的增加,繁殖分配比例极显著增大(P0.001)。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生物量、头状花序重量和数量、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存在正向权衡。单个头状花序重量并不随个体大小和头状花序数量的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P0.05),且在不同土壤相对湿度和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猪毛蒿在异质生境下产生的可塑性是其生存繁殖的重要反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9.
不同平茬年限人工柠条林光合特性及土壤水分的响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茬是荒漠草原老化人工柠条林营林抚育的重要措施,为系统认识柠条平茬后连续的生理与生态响应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该研究设置对比观测样地,以未平茬柠条(WPC)为对照,以平茬后连续生长1~5年(PC1~PC5)的柠条为处理,对各样地柠条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生理特征及其土壤含水量分布的影响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平茬处理对柠条生理特性的影响因平茬年限的增加而异,其中PC1和PC2柠条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较WPC略有提高,PC1柠条处于补偿生长的活跃期,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平茬处理,PC2柠条的水分利用效率开始下降;PC3和PC4的柠条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上升,且PC4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相应水分利用效率也逐步回升;PC5的柠条几乎不存在补偿性生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开始回落,逐渐接近WPC;平茬措施对PC1与PC5柠条胞间CO2浓度大小的影响较大。(2)PC1的土壤水分含量在0~100cm土层因受冠层截留大幅减小的影响而低于其他年限平茬处理;PC2的土壤水分略有改善,PC3、PC4的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PC5的土壤水分状况则逐渐接近于WPC。(3)随平茬年限的增加,柠条光合特性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一定的动态互馈关系,其中PC1的土壤水分略有下降,柠条生长减缓;PC2土壤含水量逐步恢复;PC3土壤含水量增长幅度开始下降,柠条的各项生理指标上升;PC4柠条的光合生理指标、土壤含水量都达到了最高值;PC5柠条的各项指标开始下降。研究发现,PC4处理是柠条光合生理和土壤水分响应变化的拐点,可参考作为平茬柠条优化管理的一个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110.
植物叶片和细根输入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重要作用。以中亚热带13种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幼苗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碳氮含量,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分析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之间DOC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桂在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碳含量上最高,竹柏在叶片和0—1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观光木在1—2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花榈木和罗汉松在叶片的总氮含量上分别为最高和最低,木荚红豆和观光木分别在0—1 mm和1—2 mm细根的总氮含量上最高,冬青在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氮含量上最低。(2)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而罗汉松和和竹柏等罗汉松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低;花榈木和木荚红豆等红豆属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