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5篇
生物科学   2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线粒体PT孔参与甘草诱导MGC-803细胞凋亡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我们从中药中首次筛选发现了甘草能显著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本文进一步研究甘草诱导MGC-803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百分率、线粒体膜电位、胞内游离钙、DNA电泳和细胞膜通透性以及染色质DNA凝聚的时相变化,并研究了线粒体PT孔专一抑制剂环孢菌素A(CsA)对凋亡过程的影响.我们观察到,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胞内游离钙升高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为细胞凋亡的早期事件,先于凋亡峰出现、染色质凝聚和DNA电泳梯状条带出现,CsA明显抑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和胞内游离钙变化,并极大程度地延迟细胞凋亡过程.结果提示,钙和CsA敏感性的线粒体PT孔开放参与甘草提取物诱导MGC-803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甘草属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胀果甘草(G.inflata)及其人工杂交种组合G.uralensis♀×G.glabra♂、G.glabra♀×G.uralensis♂、G.uralensis♀×G.inflata♂、G.inflata♀×G.uralensis♂共68份材料的核基因ITS序列、叶绿体rbc L、mat K、trn H-psb A基因的序列分析,探讨了甘草属叶绿体DNA遗传方式。结果表明:(1)亲本种和人工杂交种ITS序列长度均为614 bp,其中34份人工杂交种ITS序列存在4处变异位点,且人工杂交种均检测出来自父本、母本ITS序列相同位点碱基的叠加,检测率为100%。(2)亲本种与人工杂交种的叶绿体基因rbc L、mat K、trn H-psb A序列长度相同,共有4处变异位点,人工杂交种在变异位点处的碱基与其相对应的父本碱基一致率高达97.1%。以上结果说明,该研究获得34份人工杂交种为100%杂交成功的F_1子代,核基因ITS序列可用于甘草属杂交种的遗传鉴定;甘草属叶绿体rbcL、mat K、trn H-psb A基因具有父系遗传特性,推测甘草属质体的遗传方式主要表现为父系遗传,这种质体遗传方式的发现为甘草属杂交种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杂交种的亲本鉴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03.
西北地区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分离自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甘草根瘤菌68株和34株参比菌株,进行了113项表型性状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同一地理来源、甚至同一植株不同根瘤菌株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部分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能力,其中有5株和1株菌分别能耐受50g/L、60g/L的NaCl2有43%的菌株能在初始DH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从数值分类树状图谱发现,在85.5%的相似水平上供试菌株构成了3个表观群。群I有27株菌,除4株来自陕西外,其余均来自新疆。群Ⅱ有4株菌,皆来自陕西。群Ⅲ有8株菌,6株来自陕西,2株来自宁夏,它们与R.hainanense聚在一起。而群I、群Ⅱ没有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可能是新的表观群,其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04.
甘草属2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2种荒漠植物的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黄甘草(G.eurycarpa P.C.Li)、腺荚甘草(G.korshinskii G.Grig)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16,核型公式2n=2x=16=16m,属于Stebbins核型的“lA”型。  相似文献   
105.
甘草、麻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野生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麻黄和甘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均以细菌为主,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甘草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麻黄;乌拉尔甘草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胀果甘草;中麻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多于膜果麻黄;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可间接的判断土壤的肥力。麻黄根际分离的细菌可提高麻黄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06.
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外植体获得毛状根,经PCR法检测,表明已转化成功。应用均匀设计法与比较法,建立了适合甘草毛状根的培养系统。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甘草毛状根含半胱亚磺酸,不含胱氨酸,商品甘草却含胱氨酸而不含半胱亚磺酸;甘草毛状根能合成多种黄酮成分,其中甘草查尔酮A的含量高达干生的0.18%。  相似文献   
107.
乌拉尔甘草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继  姚健 《西北植物学报》1999,19(6):181-184
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地下,地上部分分别进行了微量元素及营养成分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中糖,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并且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为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甘草浸膏制备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草浸膏的制备多采用水回流法,生产周期长,溶媒用量大,甘草酸收率低。本研究以含氨0.5%的10%乙醇溶液作萃取剂,采用连续提取工艺,甘草酸收率可达11%以上,较水回流法提高约8%,提取时间缩短近一半,液固比从14:1降低至6:1,而且产品内在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9.
基于改进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和BPNN建模寻求甘草多糖最佳醇沉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以浓缩比、乙醇体积分数、醇沉时间为影响因素,甘草总糖、单糖、多糖含量及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利用改进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分别采用TOPSIS法和综合评分法处理正交结果,结果显示,TOPSIS法所得数据误差更小,最佳醇沉工艺为浓缩比为2.5 mL/g,乙醇体积分数为70%,醇沉时间为20 h。选取正交设计所得综合评分利用BPNN建模进行仿真寻优,得到最佳醇沉工艺为水提液浓缩至2.0 mL/g,调节乙醇体积分数为67%,醇沉24 h。所得最优工艺验证结果表明,BPNN建模所得综合评分误差更小,工艺更加稳定。该方法优选的最佳醇沉工艺稳定可行,可为甘草多糖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客观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0.
在大气干旱条件下胀果甘草气孔振荡的RLC电路模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立了植物水分输导和蒸腾的电阻(R)、电感(L)、电容(C)电路模型。实验测定出的胀果甘草气孔振荡发生、持续和衰减的阈值与模型分析结果一致。当蒸腾拉力(F)大于输导阻力(R)时气孔开始振荡并使振幅逐渐加大;当F=R时气孔振荡的振幅和频率不变;当0<(R-F)<2(1/2)/(L/C)时气孔振荡开始减弱;当(R-F)>2(1/2)/(L/C)时气孔不会出现振荡。在本实验条件下胀果甘草的R=3.1×10~9MPa·m~(-3)·s,2(1/2)/(L/C)=3.11-3.64×10~5MPa·m~(-3)·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