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35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醛固酮合成酶是醛固酮合成过程中最后一步生化反应的催化酶,其编码基因为CYP11B2.醛固酮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R)基因多态性及多种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病(EH)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唐山开滦矿业集团职工1043人,实际完成调查1007人。所有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体检、测量血压。用PCR、限制酶切、琼脂糖电泳分型的方法检测ACE、AT1R基因型。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ACE基因、AT1R基因各基因型在正常血压组和EH组的分布差异无显性。在与EH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存在的条件下,ACE基因DD型、AT1R基因AC CC型EH患病率较高,但差异无显性。两种基因的DD AC联合基因型EH患病率高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显。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筛选,与血压有关的因素有年龄、性别、打鼾、肥胖、EH家族史、心率、高甘油三酯血症7项指标,ACE、AT1R基因及DD AC联合基因型均未进入模型。结论:在其他危险因素存在的前提下,ACE基因的DD AT1R基因的AC联合基因型人群患EH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但单一基因的作用是微小的,在EH的发病机制中,环境因素可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醛固酮合酶(CYP11B2)基因344T/C和α内收蛋白(αadducin)基因G614T不同基因多态性组合与氢氯噻嗪(HCTZ)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829例EH患者同时服用HCTZ12.5mg,1次/d,共6周。资料完整的716例患者按ACE、CYP11B2及αadducin不同基因多态性组合,比较不同基因多态性组合患者的降压疗效。结果27种不同多态性组合中,ACEID CYPTT αadducinTG多态性组合在患者中分布频率最高(ACEDD CYPTC αadducinTT)基因多态性组合的患者收缩压下降值最大(17.7±30.5)mmHg,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多态性组合(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ACE基因DD型、αadducin基因TT型、ACEDD CYP11B2TC αadducinTT基因多态性组合等是影响患者收缩压下降值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ACE基因I/D、CYP11B2基因344T/C、αadducin基因G614T多态性组合患者对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存在差异;ACEDD CYP11B2TC αadducinTT基因多态性组合对HCTZ的降压疗效优于其他基因多态性组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4.
摘要: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高血压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改善人群健康的主要
措施,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主要采取疾病三级预防策略,即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和患者防治策略三
结合。本文就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措施(健康教育、改善膳食结构、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减轻精神压
力)、二级预防措施(定期测量血压、及早治疗高血压)、三级预防措施(规范管理、治疗高血压患者、高
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进行报道,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三级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4 0376 03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变化对健康老龄血管(HVA)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入选人群为在开滦总医院、开滦林西医院、开滦赵各庄医院等11家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以2006—2015年至少参加2次健康体检,且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资料完整,并于2010—2016年底接受过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者6316人为研究对象。计算入选者的心血管健康评分(CHS),其中基线CHS取自首次体检资料,第2次CHS取自与baPWV检测在同一年度的体检资料,计算2次CHS的差值(ΔCHS)。按ΔCHS将入选者分为5组,即ΔCHS≤-2组(n=2166)、ΔCHS=-1组(n=1284)、ΔCHS=0组(n=1187)、ΔCHS=1组(n=860)和ΔCHS≥2组(n=819)。比较各组人群的一般资料、baPWV及HVA检出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ΔCHS与HVA的关系,然后分别移除1个健康行为或因素后重新计算ΔCHS,并再次纳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探讨移除因素对HVA的影响。结果ΔCHS≤-2、ΔCHS=-1、ΔCHS=0、ΔCHS=1和ΔCHS≥2组人群的HVA检出率分别为23.3%(505/2166)、27.8%(357/1284)、28.7%(341/1187)、31.9%(274/860)、33.9%(278/819)。校正了年龄、性别、收入、饮酒、教育、基线CHS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ΔCHS与HVA呈正相关(OR=1.50,95%CI 1.44~1.56)。在总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中,分别移除1个行为或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值下降幅度从大到小的行为或因素依次为收缩压(OR=1.04,95%CI 1.00~1.09)、空腹血糖(OR=1.14,95%CI 1.09~1.18)、体育锻炼(OR=1.16,95%CI 1.11~1.21)、食盐量(OR=1.17,95%CI 1.12~1.22)、体重指数(OR=1.18,95%CI 1.13~1.23)、吸烟(OR=1.18,95%CI 1.13~1.23)和总胆固醇(OR=1.20,95%CI 1.16~1.24)。结论改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有助于增加HVA人群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脉压水平对老年人群远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法,选择开滦集团年龄≥60岁健康体检者9695例,以脉压水平分为:脉压<40mm Hg(1mm Hg=0.133kPa,1组)972例、4049mm Hg(2组)2393例、5049mm Hg(2组)2393例、5059mm Hg(3组)2553例、脉压≥60mm Hg(4组)3777例,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为肾功能受损。随访2459mm Hg(3组)2553例、脉压≥60mm Hg(4组)3777例,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为肾功能受损。随访2463(50.84±4.83)个月,用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脉压对远期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组、2组、3组和4组肾功能受损分别为11例、71例、81例和189例(1.1%vs3.0%vs 3.2%vs 5.0%,P<0.01)。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1组比较,其他3组发生肾功能受损的相对风险分别为2.67(95%CI:1.3363(50.84±4.83)个月,用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脉压对远期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组、2组、3组和4组肾功能受损分别为11例、71例、81例和189例(1.1%vs3.0%vs 3.2%vs 5.0%,P<0.01)。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1组比较,其他3组发生肾功能受损的相对风险分别为2.67(95%CI:1.335.38,P<0.01)、2.98(95%CI:1.495.38,P<0.01)、2.98(95%CI:1.495.96,P<0.01)和4.90(95%CI:2.505.96,P<0.01)和4.90(95%CI:2.509.63,P<0.01)。结论脉压是老年人远期肾功能受损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脉压升高,远期新发肾功能受损增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30~70岁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符合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30027人)和理想血压诊断标准(15614人)的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0~53.0(47.6±3.2)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结果与理想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平均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高;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体质量指数水平高(均P<0.05)。随访期间共发生461例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前期人群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病致死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9%、0.57%、0.20%、0.23%和0.23%,高于理想血压人群的0.67%、0.27%、0.12%、0.17%和0.15%,其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RR分别较理想血压人群增加37%(95%CI1.10~1.70)和56%(95%CI1.10~2.20)。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高于理想血压人群;高血压前期是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IFG)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随机抽取5852人作为观察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第3次健康体检,同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线血糖水平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结果在5852例观察对象中,符合入选标准、资料完整的有5440例,理想血糖组(n=3808)、IFG组(n=1155)、糖尿病组(n=418)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9.6%、45.5%、63.6%;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IFG组、糖尿病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分别比理想血糖组增加19%和85%,其OR值分别为1.19(95%CI1.01~1.39)、1.85(95%CI1.44~2.37)。结论 IFG是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查,最终纳入统计分析4 506名(男2613名,女1 893名),平均年龄(51.7±10.7)岁.依据2006-2007年、2010-2011年两次体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将研究人群分为持续低组(1 739名)、降低组(590名)、升高组(882名)、持续高组(1 295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研究人群的hs-CRP浓度变化对baPWV的影响.结果 hs-CRP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持续高组人群baPWV分别为(1 478.80±317.79)、(1 525.06±383.81)、(1 557.83±344.06)、(1 666.60±422.84) cm/s(F=67.16,P<0.05); hs-CRP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持续高组人群baPWV≥1 400cm/s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分别为50.3%、56.3%、64.1%和71.2% (F =246.82,P<0.05);hs-CRP对ba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hs-CRP持续低组相比,hs-CRP升高组、持续高组为baPWV增加的危险因素[RR(95% CI)值分别为1.51(1.23 ~1.85)、1.47 (1.20~1.79),P均<0.05].结论 hs-CRP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持续高组人群baPWV逐渐增加;hs-CRP升高组、持续高组baPWV增加的危险明显高于hs-CRP持续低组.  相似文献   
110.
背景 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单一因素对CVD发病的影响已得到充分阐明,但关于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二者联合对CVD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通过一项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在中国人群中对CVD发病的影响,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联合作用。方法 选取参加开滦研究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随访且同时完成臂踝脉搏博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观察对象,排除baPWV测量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和踝肱指数(ABI)<0.9者,最终共有33 820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aPWV、心率、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教育程度、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情况等资料。研究随访至2017-12-31,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为终点事件。根据baPWV是否>1 400 cm/s以及同期观察对象是否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将观察对象分为非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1组)、非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2组)、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3组)和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4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探究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的影响,并分析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的联合作用。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34±2.38)年,CVD的发病密度为51.67/万人年,各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8%、1.94%、1.75%、4.70%。4组年龄、男性占比、baPWV、BMI、FBG、TC、TG、LDL-C、HDL-C、SBP、DBP、baPWV、心率、BMI、FBG、TC、TG、LDL-C、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比例、服用降糖药物比例、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动脉硬化情况〔HR=2.60,95%CI(1.88,3.61)〕、baPWV/baPWV的标准差(baPWV-SD)〔HR=1.22,95%CI(1.12,1.33)〕、原发性高血压情况〔HR=2.05,95%CI(1.59,2.64)〕、SBP/SBP的标准差(SBP-SD)〔HR=1.26,95%CI(1.14,1.38)〕均为CVD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与G1组相比,各组发生CVD的HR分别为3.33〔95%CI(2.08,5.33)〕、2.81〔95%CI(1.57,5.03)〕、5.98〔95%CI(3.79,9.43)〕,且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无交互作用(P=0.789),在删除服用降压药物人群后重复上述分析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 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均是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两者间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