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0篇
地球科学   3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用近震尾波估算昆明及其周围地区的Q值和地震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应用推广了的Aki尾波理论模式,忽略震源频谱含量的影响,考虑到仪器系统和地球Q-滤波器对尾波频散的影响,计算了fp-t*和k-t*独立的两套尾波响应理论量板。在假定Q与频率有Q(f)=Q0(f/f0n关系的基础上,用云南区域台网短周期地震仪器记录的小震尾波资料,估算了昆明周围地区频率约1.0Hz的短周期波的地壳Q0值。结果表明,该区的Q0值在150-220之间,平均为191;频率相关值η不是常数,多数为0.2-0.3。这些结果与用尾波估算川滇交界地区的结果接近,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Q0值与美国西部地区类似,是属于低Q0值地区。 此外,用尾波与地震矩建立的关系,提出用尾波估算地震矩的一种可能方法,讨论了该区震级与地震矩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强震时空分布规律与力源的关系作了讨论。这种关系分为三类:A.与板缘正面碰撞有关,本期活动已深入亚洲内陆,活动秩序已完成;B.与康滇菱块等板内断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应力场增强与调整有关,本期活动秩序除个别点不明外已完成;C.与缅甸安达曼中深源缝合线剪切推挤有关,主要在滇西南引起较短年份的地震活动。后一种力源的作用在板内造成的反应最快。  相似文献   
13.
腾冲火山地热区的构造演化与火山喷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腾冲地区在D-E2时期的板块拼合演化过程及其大地构造单元位置,用以说明腾冲火山地热区的现今区域构造条件,讨论了火山喷发时期与板块碰撞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58年6月开始,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低頻折射地震的試驗工作,目的在于探測埋藏很深的基岩,以及基岩以上的主要沉积岩界面。根据地貭資料的推測,盆地中部基岩埋藏的深度可达10公里以上,利用其他的地震勘探方法是不容易得到效果的.所用检波器的固有頻率为13周/秒,最远两个相遇炮点相距約90公里,接收距离达100公里.关于仪器的性能与工作方法,已在前文叙述,对于低頻地震波性貭的研究,仅有簡短的报导.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东盆地的基岩首波和反射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 目前,研究结晶基底,多采用地震首波的方法,利用反射波只能探测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浅层基岩面。由于柴达木盆地区内基岩面埋藏很深,界面性质很复杂,过去曾利用重力、磁力、电测方法和中频地震探测结晶基底,均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也曾对西盆  相似文献   
16.
澜沧—耿马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时空变化与预测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绍晋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3,16(2):111-112
本文利用地震波资料,对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及周围地区应力场(方向和强度)时空调整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表明,在大震孕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震区及周围应力场调整变动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本文还对依据应力场时空调整变动在大震前作出的中期预测与震后检验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西南地区短周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短周期地震仪器以及区域性近震地震波的衰减特征对测定近震震级M_L的影响。结果表明: (1)目前区域性台网常用的几种短周期地震仪器记录测定的近震震级M_L间几乎无系统差。 (2)云南地区地震波随震中距Δ的区域性衰减规律基本一致。对量规函数与地震波衰减特征相互间的讨论,结论给出该区测定近震震级可以使用统一的量规函数。  相似文献   
18.
楚雄地震带的存在有如下依据:大震、中强震震中分布成带;带上有地震呼应现象;等烈度线轴向接近一致,有的近于互相衔接;近16年来的小震亦呈密集带状分布;构造运动性质一致。近二十年来的P波初动节面解表明,楚雄地震带构造活动性质为右旋,以走滑为主。 在地质上规模不大,很不引人注目的楚雄带有着频繁强烈的地震活动、相反,地质上规模巨大,又有第四纪活动证据的红河断裂带(南涧以南),不但没有历史强震记载,且现今小地震活动也是既小又少,远逊于楚雄带。这个显著的矛盾应促使我们去探索该地区地震构造的现今面目及其变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SK地震仪器记录的中小地震的P波初动半周期资料,测定了云南地区区域剪应力值τ_0。根据剪应力值随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特征,讨论了云南各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趋势。结合小震P轴变化特征以及τ_0值强度分布图象,分析结果表明,最近几年内云南地区不会发生7.0级以上的大震,但四个应力值较高的地震带、区发生5.0—6.0级左右的中强震的可能性较大,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监视的地震危险区。 其次,讨论了该区震源参数与面波震级M_S之间的经验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壳上地幔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云南地壳轮廓呈向东南突出之舌形,在前舌与后舌之间,莫霍面起伏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状。地震测深结果与重力异常反演地壳轮廓大体一致,探测到渡口楚雄幔隆等上地幔起伏。测深结果表明,云南地壳结构横向变化显著,主要分界在红河断裂带。红河带以南,地壳结构近似于以两层模式为主,莫霍面南浅北深,壳厚37—40公里。红河带以北为三层地壳结构,东南浅西北深,壳厚约 43—47公里或更大。还探测到小江、怒江、澜沧江以及元谋绿汁江断裂带,曲江等断裂均有深部显示。龙陵震区及南华普棚也探测到了规模可观的深部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