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2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油气藏封盖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藏的封盖机制是油气藏形成机制的重要内容.对上倾方向上有封盖层的油气藏(即常规油气藏,包括背斜圈闭、上倾型构造及地层圈闭)的封盖机制和上倾方向上没有封盖层的油气藏(深盆气藏)的封盖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加强油气封盖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相关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新近系生储盖、圈闭及输导等条件的研究,探讨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并建立3类油气聚集模式。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它源供烃、储层发育、断层输导和晚期成藏等共性,但不同凹陷的成藏条件差异较大;自盆地外围凹陷向渤中凹陷,新近系的供烃层系变多变新,新烃源岩层的贡献逐渐增大,盖层质量逐渐变好,新近系油气输导方式主要有通源断层直达、次级断层调整和混合输导式3种;油气聚集模式概括为"原生供烃-通源断裂输导-构造控圈"披覆带聚集模式、"次生供烃-浅部断裂输导-断层控圈"浅凹带聚集模式及"混合供烃-复式输导-不整合控圈"斜坡带聚集模式3类;披覆带模式成藏条件最优越,适于新近系大规模油气聚集,而分别受保存条件、输导条件制约的斜坡带、浅凹带聚集模式,新近系油气相对不甚富集。  相似文献   
13.
勘探实践证实,车镇凹陷存在油气"倒灌"运移成藏现象。物理模拟实验也证实,油气运移过程中,存在以断裂为运移通道和以骨架砂体为运移通道的两种油气"倒灌"类型。以断裂为运移通道的油气"倒灌",断裂是油气"倒灌"的重要通道,而分子置换是油气"倒灌"的形成机制,其所形成的油气藏规模较小;以骨架砂体为运移通道的油气"倒灌",压力差是控制油气向下运移的重要动力,油气"倒灌"所需的最大压力取决于与其相关的砂体物性,可形成规模可观的油气藏。油气"倒灌"的物理模拟为含油气盆地扩大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三维模式识别的方法及在古生界潜山油藏预测中的应用。三维模式识别是在二维模式识别的基础上开发研制的,能有效地解决测线交点处预测结果不闭合等问题,客观地展现储层的横向变化,避免了人为解释的主观片面性和多解性,尤其对非均质性很强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储层预测效果明显。在胜利探区CG20潜山,针对复杂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首次尝试性使用三维模式识别技术预测储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钻井、测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基于沉积埋藏史和生烃史研究,结合油气来源,分析沾化凹陷三合村洼陷油气成藏过程。结果显示:三合村洼陷存在3种原油类型,油气主要来自于渤南洼陷,油气成藏经历了东营组成藏期、馆陶组成藏期和明化镇组成藏期3期成藏;东营组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原油源于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此时垦西低凸起还未成型,来自渤南洼陷的油气以断裂侧向-不整合型二元输导体系沿斜坡带运移至三合村洼陷沙三段及以下地层中成藏,并在后期由于硫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稠化;馆陶组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原油源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此时垦西低凸起已成型,来自渤南洼陷的油气主要以网毯模式运移至沙三段以上地层中,在后期发生生物降解作用而稠化;明化镇组成藏期形成的油藏原油源于沙三段成熟烃源岩,同样以网毯模式运移至三合村洼陷,主要在新近系成藏。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井筒规则条件下胜利油田馆陶组各种岩性的声波时差分布规律 ,从岩石结构角度分析了馆陶组各种岩性速度变化的原因。利用高密度钻井液资料对沾车地区馆陶组储层与围岩的速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沾车地区馆陶组砂岩的地层速度高于泥岩 ,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的地层速度高于砂岩 ,围岩与储层速度分布主要有 7种类型。同时指出 ,用地震资料、测井资料进行砂体追踪时 ,在负极性显示剖面上 ,在不考虑岩石密度的情况下 ,如果上围岩是高速体 ,则与下部储层的反射对应为波谷 ;如果上围岩为低速体 ,则与下部储层对应的反射为波峰 ;如果围岩的速度与储层相等 ,则可能有砂体而无反射 ;如果岩性均为泥岩但其中某段泥岩含砂 ,在地震剖面上亦可形成反射界面 ,但钻井剖面上并没有储层显示。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并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侏罗系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其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济阳坳陷为一受北西向断层控制而相互分割的山间盆地,早、中侏罗世以冲积平原和滨浅湖沉积为主,晚侏罗世以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对应于早-中侏罗世早期—早-中侏罗世中期—早-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北西向断层的活动依次表现为较强—弱—消失—极微弱—较强5个不同的阶段。相应的沉积表现为:在北西向断层的东北侧,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逐渐演化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中进积;滨浅湖发育范围逐渐变小,沉积中心逐渐向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迁移。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白垩系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白垩系沉积特征的研究程度较低,使得这一层位的油气资源勘探存在较大风险。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白垩系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杂乱堆积的冲积扇相;纵向上呈粒度向上变细的河流相;中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三角洲相;杂色砂泥岩呈薄互层沉积的滨浅湖亚相。北西向断层的活动对沉积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在其控制下,白垩纪济阳坳陷为一相互分割的山间盆地,湖瓮范围时大时小,湖水深度不断变化,总体湖水较浅,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波变换基准面恢复的砂砾岩期次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砂砾岩地层古生物标志及标志层缺乏、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一种在地质背景和复合基准面原则约束下,利用测井曲线小波变换时频分析进行砂砾岩体沉积基准面恢复,进行其期次细分及井间对比的方法.以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广泛发育的砂砾岩体为例,通过对三、四级基准面曲线的恢复,有效地实现了井间等时地层对比.研究表明,自然伽马或声波时差等测井信号小波变换后得到的多尺度小波系数周期性的振荡特征与各级层序旋回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高频成分的多级叠加可以较好地反映基准面变化特征,指导砂砾岩体期次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20.
针对含油气盆地内油气分布与富集程度的定量描述问题,提出综合利用录井显示、测井解释、试油结论等资料的含油信息定量描述油气分布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沾化凹陷探井的油气集聚值,并分析油气的纵、横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按照3种资料可信度高低的优先顺序(依次为试油结论、测井解释、录井显示)进行计算可获得较真实的油气聚集值;油气聚集值可定量描述研究区油气的分布与富集情况,从而为勘探选区和钻探目标优选提供依据;沾化凹陷纵向上沙四段油气聚集值最高,应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横向上北部深洼区(义283—义178一带)油气聚集值较高且连片分布,是沙四段最为现实的油气增储区块;该方法适用于钻井较多的中—高程度探区油气分布描述与增储区块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