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医药卫生   2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考察改装滚轮微针在人增生性瘢痕皮肤中对醋酸曲安奈德的促透作用。方法采用亚甲蓝和H-E染色法观察不同针长的微针刺入人增生性瘢痕皮肤的形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醋酸曲安奈德含量;采用洗脱法、匀浆法分别考察给药1、12h时增生性瘢痕皮肤醋酸曲安奈德在体吸收特性;采用经皮水分流失(TEWL)测量法、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法考察其皮肤刺激性。结果所优选的针长500μm滚轮微针能有效穿透角质层,形成的微孔分布相对均匀;微针处理1、12h后,分别有27.42%、60.64%药物吸收进入皮肤。给药12h,皮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皮肤中滞留药量较给药1h下降至45.98%,而微针、直接涂布醋酸曲安奈德乳膏分别增加到2.73、4.18倍,微针组皮肤中滞留药量是直接涂布乳膏组的3.56倍(P<0.05)。皮内注射12h皮肤药量分布并不均匀,均值为(4.83±5.51)μg,微针组均值为(0.93±0.14)μg,分布相对均匀。TEWL法显示微针处理与皮内注射的皮肤刺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法显示皮内注射的皮肤刺激性是微针处理的8.40倍。结论改装滚轮微针处理后涂布醋酸曲安奈德乳膏较皮内注射醋酸曲安奈德在人增生性瘢痕中吸收均匀、皮肤刺激性较小,但其瘢痕治疗效果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1例43岁女性患者,因感冒口服酚氨咖敏片(1片,tid),第2天停药。用药第5天出现四肢发疹,红斑伴瘙痒明显,用药第7天发展至面部,用药第9天出现高热,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 22.82 × 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9.3%,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2.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5 U?L-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5 U?L-1,乳酸脱氢酶228 U?L-1,磷酸肌酸激酶27 U?L-1,总胆红素10.2 μmol?L-1,直接胆红素3.4 μmol?L-1,1-3-β-D葡聚糖7.00 pg?ml-1,内毒素5.00 pg?ml-1。考虑为酚氨咖敏片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 mg,qd)、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0 ml,qd)静脉滴注,依巴斯汀片(10 mg,qd)、盐酸赛庚啶片(2 mg,qd)口服。停药第14天面部、躯干、四肢见暗红斑及色素沉着斑片,皮疹明显消退,白细胞14.95 × 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2.0%,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1.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4 U?L-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4 U?L-1,乳酸脱氢酶165 U?L-1,磷酸肌酸激酶14 U?L-1,总胆红素9.0 μmol?L-1,直接胆红素1.9 μmol?L-1。停药后6周,皮疹全部消退,皮肤颜色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3.
中药凝胶贴膏临床使用方便、效果较好、无肝脏首过效应,是继口服、注射给药系统之后很有发展潜力的中药给药系统之一。对凝胶贴膏的基质处方组成及对其成型的作用进行详细综述,将基质处方组成分为骨架材料、增稠剂、保湿剂、交联剂和交联调节剂、填充剂、透皮促进剂和其他附加剂,分别介绍它们的概念、用量作用、常用种类、物化性质和研究进展,归纳基质处方设计的方法,最后提出目前基质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凝胶贴膏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经皮给药系统促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渗方法的发展对于经皮给药的研究意义重大。笔者从化学促渗技术,包括化学促渗剂、前体药物、传递体、含醇脂质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质体和微乳;以及物理促渗技术,包括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波促渗、微针、照相波、热致孔和磁场导入等诸多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经皮给药促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神经递质在皮肤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示神经递质可能作为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作用的新靶点。方珐: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归纳神经递质与皮肤免疫系统的关系。结果:由皮肤神经元或皮肤细胞分泌的神经肽类物质,如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α-促黑激素参与了皮肤免疫系统的免疫调控机制,在炎症性皮肤病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神经肽类物质作为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苦参碱对P物质诱导HaCaT细胞表达IFN-γ和IL-10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P物质诱导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表达IFN-γ和IL-10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P物质诱导HaCaT细胞分泌IFN-γ和IL-10的时效关系与量效关系。以P物质刺激HaCaT细胞,加入不同剂量的苦参碱共孵育24 h,测定苦参碱对IFN-γ和IL-10表达的影响。结果:以1×10-8mol/L P物质刺激HaCaT细胞24 h,可以显著增加HaCaT细胞IFN-γ和IL-10的分泌量,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均可以促进HaCaT细胞分泌IFN-γ,其中50μg/mL和100μg/mL的苦参碱均可以显著增加IFN-γ的分泌量;但苦参碱对P物质诱导的IL-10的分泌无显著影响。结论:苦参碱可能通过促进抗炎因子IFN-γ的分泌而发挥抗皮肤变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复方盐酸利多卡因巴布膏剂由盐酸利多卡因和中药三七超细粉组成(每贴含盐酸利多卡因和三七超细粉各350mg),在疼痛门诊使用已有两年时间。盐酸利多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酰胺类中效局部麻醉药,美国FDA已批准其含量为5%的贴剂(商品名Lidoderm,140cm^2/贴,含药5mg/cm^2)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七作为其主要成分已被用于红药贴膏、少林风湿跌打膏、云南白药膏等多种外用制剂中,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为进一步评价本制剂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川芎挥发油的体外促透作用及机制。方法:超临界萃取川芎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成分,以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氟比洛济为模型药物,Franz扩散池法考察透皮特性,HPLC法测定大鼠皮肤中药物含量。结果:苯酞(91.15%)和萜烯(5.19%)组成的川芎挥发油具有显著的促透作用,但其强度低于同浓度的油酸;3%的挥发油具有最强的促透作用,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加,促透作用反而下降;透皮流量和皮肤滞留药量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川芎挥发油能显著增强氟比洛芬的透皮吸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角质层的结构,增加皮肤中的药物分配。其促透的物质基础可能是苯酞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医用敷料的分类及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结合医用敷料的材质和用途,将敷料分成天然材料类,人工合成材料类,药物性敷料类和固定用敷料类,分别对它们的基本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