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尚卿  匡显桢 《社科纵横》2006,21(12):29-3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除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外,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主体,将会发挥日益重要的关键作用。本文分三大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文尚卿 《社科纵横》2012,(10):126-128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抓住机遇,攻坚克难,一是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二是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四是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在根据地的先进文化建设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尚卿  肖良材 《社科纵横》2006,21(5):119-120
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主要是:成立军官教导队,注重思想文化学习;建立红军小学、农民夜校和各种形式的识字班,普及文化知识;文化建设十分注重围绕军事斗争进行,注重加强党内教育;注意加强部队与地方的文化教育,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其对我们今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启示:把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统一起来;文化要面向大众,要充分体现人民利益和意志;用先进文化推动事业发展;用先进文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讲话,把这一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意义,上升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并作了深刻阐述。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力量所在、生命所系,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我们党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执掌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三要素的推动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自由流动,现代物流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服务系统.当前,我们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大力抓好现代物流各个方面资源的整合,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现代物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应当立足现状,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推进。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二是以创业促进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三是坚持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7.
井冈山精神是党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优良作风的总称,是一种政治资源和精神力量,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跟党走,为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而共同奋斗的重要法宝,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弘扬井冈山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继承和发扬井冈山军民对革命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创业。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农村有大约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劳动力,城镇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劳动者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其它客观方面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者文化水平低、素质差,难以满足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就业形势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富余人员多。另一方面,一些关键技术工人和新增岗位急需的劳动者奇缺,形成了结构性失业。究其原因就在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素质差。据统计,我国16—20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必须把握趋势和规律,突出重点难点,创新城乡经济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向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