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黏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型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脾虚湿热证少见(P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湿热证多见,与其他2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中,与脾胃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亦多见,与大肠湿热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周仲瑛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认为热毒、湿毒、瘀毒是外感发热尤其是病毒性感染高热的重要病理环节,针对热毒炽盛的治法多采用清气凉营之法,而针对瘀毒采用凉血活血之法。笔者在治疗诸多病毒性感染高热的临床中,应用周教授的“三毒”理论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添文  李倩  杨小波 《新中医》2016,48(2):222-225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诊疗模式及辨治思路,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为关键词并限定:2005-2014,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选取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结果:共获取110篇目标文献,涉及腹泻型IBS(D-IBS)者79篇,便秘型IBS(C-IBS)者14篇,未分亚型者17篇。目前对IBS的诊治有辨病治疗和病证结合治疗两种模式。D-IBS及未分亚型者辨病论治以肝郁脾虚为病机者居多,病证结合论治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治疗上均主要以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加减。C-IBS病机、证型、方药各异。结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D-IBS。基于本研究,建议治疗上对D-IBS采用辨病治疗模式,以痛泻要方或其加减方制成中成药运用于一般临床情况,以便中为西用;对少数其他证型及特殊情况则采用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以提高诊疗效率;研究设计上,针对无论何种辨治均会出现有效及无效个体的问题,建议开展全要素嵌入式随机对照试验,优化适应症,以提高研究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用乌梅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乌梅方加减与单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方法评价文献的质量;对疗效(临床疗效、复发率)和不良反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隐蔽、盲法和意向性分析等方面存在不足,均为低质量文献。与单用西药对比,乌梅方加减的临床疗效的RR值为1.17(95% CI为1.10~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R分别为0.19和0.22。漏斗图分析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与单用西药对比,乌梅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纳入文献的偏倚较多,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循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分析我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督评价的现状及其现有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压积比值(NPR)、粪便钙卫蛋白(FC)、D-二聚体(D-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判断CD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3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CD患者。根据蒙特利尔分型、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FC、D-D、NLR、NPR水平的差异,绘制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指标判断CD活动期、中重度活动期的价值。结果:缓解期、轻度活动期、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的FC、D-D、NLR、NP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蒙特利尔分型L1(仅累及回肠)与L3(累及回肠和结直肠)之间的F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D、NLR、NPR的水平在不同疾病部位、疾病行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C、D-D、NLR、NPR水平与CD疾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FC在判断活动期CD患者的效用最佳,AUC为0.765(95%CI:0.644~0.887),灵敏度为6...  相似文献   
17.

2018 年由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学科专家制定了我国首个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治规 范专家共识( 简称2018 共识),2018 共识首次提出局限型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 概念,为EGPA 的早期 诊治提供依据。根据受累器官不同,2018 共识首次提出局限型EGPA 概念,为EGPA 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EGPA 患者的预后与最初治疗方案相关。EGPA 的治疗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受累的器官、病情是否活动等因素。 总体治疗方案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2 个阶段。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激素和( 或) 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 胺) ;病情达到缓解后,维持治疗推荐使用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2015 年全球EGPA 诊治专家共识推荐的治疗时间 为疾病达到缓解后至少24 个月。2018 共识结合当今国际最新进展,介绍了生物靶向治疗药物在EGPA 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约2000年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使病变的整体黏膜下完整切除成为可能。我国在2006年开始ESD技术应用于切除癌前病变与早癌治疗并开始推广使用[1]。其较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持生理功能等优势,逐渐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尤其是小息肉的能力不断提升。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因其形态扁平,极易漏检,且其癌变率高,因此早期发现LST并及早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镜室2015年9月起将原有附送水系统进行改进,外接水泵以提高息肉或LST等的检出率,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符珊珊  封杰妮  黎祖鸣  陈俊旭  刘添文 《中草药》2023,54(15):4948-4957
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的基底膜差异基因之间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并预测调控差异基因表达的中药,通过统计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后续中医药开发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策略的制定。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通过检索文献获取基底膜相关基因并筛选、分析其在胃癌的表达量及共表达情况,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疾病本体(disease ontology,DO)富集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对差异倍数大的基底膜差异基因进行预后分析,再通过CTD数据库查找对基因有调控作用的化学成分。应用COREMINE数据库查找相关中药,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结果 共筛选出15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底膜基因,根据参考文献筛选出45种化学成分,得到高频中药为茶树根、姜皮、干姜、丹参、人参等;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居多;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胃癌相关基底膜基因及对应的高频中药,为治疗胃癌的中药新药开发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挖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