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705篇
生物科学   149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刘普幸  张克新 《生态学报》2011,31(3):882-888
利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胡杨林集中分布区的4个气象站点1955-2009年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5d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其四季开始日与长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胡杨年生长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a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四季开始日主要表现为春、夏和秋季提早,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并以夏季提早最显著,且以21世纪初更突出。研究区平均四季长短变化特征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胡杨年生长期有开始日提早、终止日推后的趋势,且推迟趋势更明显;胡杨年生长期天数具有延长趋势。突变分析表明:春季开始日在1969年和2001年发生突变,夏、秋开始日则分别在1998年、 1985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而冬季开始日发生突变的时间早于其它3季,为1985年;胡杨年生长期开始日具有多个突变,分别在1961年、1973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显然,研究区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942.
塔里木荒漠河岸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路  王海珍  陈加利  于军 《生态学报》2011,31(16):4699-4708
对塔里木河中游荒漠河岸林林隙基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长短轴比率在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有所不同,平均分别为1.52和2.31;林隙密度约为62.5个?hm-2, EG和CG在塔里木荒漠河岸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9.52%和29.03%,干扰频率分别为1.45%?a-1和0.61%?a-1,林隙干扰返回间隔期约为164a。林隙大小结构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EG大小40—200m2,CG大小0—80m2。林隙形成速率为1.30个?hm-2a-1,20—30a前形成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方式由树木折干 枯立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95.73%。林隙大多由2—5株形成木形成, 而由4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4.1株。林隙形成木主要为森林建群种,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5—25cm,高度在4—8m,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EG面积为27.12m2, CG面积为11.32m2。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375株边缘木,林隙边缘木平均胸径比形成木平均胸径高73.1%,表明荒漠河岸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是林隙形成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43.
宁夏盐池荒漠草原步甲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贺奇  王新谱  杨贵军 《生态学报》2011,31(4):923-932
采用巴氏罐诱法于2009年3月到10月对盐池四墩子3种不同类型荒漠草原的步甲物种组成、数量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共获得步甲标本1318号,分属于9属15种,其中直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gebleri、蒙古伪葬步甲Pseudotaphoxnus mongolicus、径婪步甲Harpalus salinus和短翅伪葬步甲Pseudotaphoxnus brevipennis为优势种,个体数量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3.08%、19.73%、15.94%和8.04%。多样性分析表明适度干扰荒漠草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均高于低干扰和强干扰荒漠草地。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猪毛蒿和甘草混交带与围栏放牧带及柠条带有较高的相似性,蒙古冰草带和苜蓿与柠条混种带相似性较高。从时间动态上看,步甲群落的个体数量在8月份达到最高。4种优势种季节性变化分别是直角通缘步甲盛发期为8月,径婪步甲发生的高峰期为8、9月,短翅伪葬步甲在5月和8月,蒙古伪葬步甲7-10月个体数量均多;不同物种在不同类型荒漠草地出现的高峰期是不一致的。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步甲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植物生物量和植被密度次之;土壤含水量与步甲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均匀度显著负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44.
张佩  袁国富  庄伟  薛沙沙 《生态学报》2011,31(22):6677-6687
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主要建群种多枝柽柳成年体为研究对象,对野外不同地下水埋深处柽柳叶片生理生态特性进行观测和分析,评价分析多枝柽柳对地下水埋深差异和地下水位季节变化的响应过程和适应机制.结果显示:在相似大气环境条件下,不同地下水埋深之间,多枝柽柳叶片的生理生态指标没有明显差异,但对于地下水位的季节波动,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和响应;柽柳通过气孔的调节,在更深地下水埋深下,水分条件更差时,保持了稳定的气孔导度和较高的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碳同化能力及较高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在不同地下水埋深下,叶片生理生态指标随地下水位下降的响应特征呈现出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暗示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多枝柽柳的适宜地下水位在3 m左右.  相似文献   
945.
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中科院植物所生态恢复试验站,选择优势种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观测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生长季变化(DOY155-265)。结果表明:水分是本区域植物生长的最重要的限制因子。冰草与针茅受5cm和20cm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较大。水分是本区域植物生长的最重要的限制因子。冰草与针茅受5cm和20cm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较大。植物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受自身的气孔导度限制,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气孔导度的增大而增大,冰草这一特征较为明显,即冰草对环境响应更为敏感。作为优势种冰草和针茅的生态适应策略并不相同,针对当地现有环境条件,针茅更具生存优势。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干旱胁迫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响应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通过对半干旱温带草原优势种克氏针茅和冰草对光、水等环境资源的利用及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全球环境变化提出本区域合适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46.
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于2009年6~9月测定了新疆乌拉泊库区沙枣和胡杨2种荒漠树种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比较了它们光合与水分生理特性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沙枣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在6月份为典型双峰曲线,在8月和9月份也有微弱的双峰变化,7月份则表现为单峰曲线;胡杨的Pn日变化在6和9月份为双峰曲线,7和8月份为单峰曲线.(2)沙枣各月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胡杨的Tr日变化于6和7月份呈双峰曲线,在8和9月份呈单峰曲线.(3)沙枣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规律不明显,胡杨各月WUE日变化表现为双峰曲线.(4)沙枣叶片的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与其Pn的变化基本一致,而胡杨则没有这种现象.(5)气孔因素是引起沙枣光合午睡"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引起胡杨Pn降低的主要因素;叶片大气水汽压亏缺(VPD)和气温(Ta)是共同影响沙枣和胡杨Pn的主要生态因子;沙枣平均Pn和Tr明显低于胡杨,而WUE则相反.  相似文献   
947.
采用透明骨骼染色法,观测了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skii比较完整的骨骼系统,对其各部分骨骼组成、形态和位置作了详细的描述,为麻蜥属的分类及演化提供骨骼方面的基础资料。其骨骼可分为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胸骨和肋骨)和附肢骨骼(包括肩带、腰带、前肢骨和后肢骨)。其头骨呈三角形,眼窝与颞窝相通,不完整。颈椎8枚,胸椎5枚,腰椎13枚,荐椎2枚,尾椎44~45枚。与已报道的蜥蜴物种骨骼特征相比较,发现其前肢腕骨部位、尺骨和桡骨远端中间具1枚骨化不完全的籽骨——介间骨;在前肢腕骨与掌骨的腹面,有2块平面不规整四方形的掌籽骨,位于连接腕骨与各掌骨的韧带中间;在后肢股骨远端的关节内侧与髌骨相对的位置存在1粒籽骨,为股腓侧豆状骨;跗骨腹面下方有1枚三角形籽骨——跗籽骨。  相似文献   
948.
Wang M  Li GC  Wang JB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3):637-643
引入循环采样方法,在生长季(7月初、7月末和8月末)测量了典型草原植被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并利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了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7月初、7月末和8月末3个时期,地上生物量递增,叶面积指数(LAI)先增大后减小,地上生物量和LAI均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性,二者空间格局相似且具有相似的时间演变规律,由条带状逐渐变为斑块状.从7月初到8月末,地上生物量和LAI的块金值/基台值[C0/(C+C0)]显著降低,表明其空间自相关程度从中度自相关变为强相关;变程逐渐缩小,空间连续性变差;分维值逐渐降低,空间依赖性增强.地形和草地管理方式是影响草原植被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导致水热因子空间差异,进而对牧草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49.
Zhang DZ  He DH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871-1877
以宁夏中东部荒漠区为景观背景,选择人工固沙次生林地、流动风积沙地和沙壤土质丘陵地3种生境类型共18块天然或人工种植的柠条林斑块,研究了柠条豆象、豆荚螟和柠条种子小蜂3种柠条种实害虫对寄主植物斑块质量、斑块面积和空间格局的反应.结果显示:3种柠条种实害虫对寄主植物的为害率与斑块质量、斑块格局和昆虫自身迁移能力有关.对斑块质量的反应受到斑块尺度大小的影响,在不同的生境类型间,种实害虫的为害率差异显著(P<0.05),以人工固沙次生林地的为害率最高,其次为沙壤土质丘陵地,流动风积沙地相对较低.在小斑块格局中,柠条种实害虫数量的发生与寄主植物斑块的面积、破碎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斑块面积减少、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能够降低移动能力较强的豆荚螟(r=0.365)的为害率,而对移动能力较弱的柠条豆象(r=0.160)、柠条种子小蜂(r=0.193)则没有明显影响.斑块边缘效应强度和景观斑块周边资源互补对种群密度具有正相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0.
伟大的神     
周亚纯 《化石》2014,(1):71-72
正很久以前,一天晚上,一群光着身子的人围坐在草原上,突然下起了雨,大家都被淋湿了,冷得发抖。"我们为什么不住到那边的山洞里去呢?这样就不会淋雨了。"一个年轻人问道。"不行,伟大的神昨天显灵了,是他指引我们来到这片草原的,那边的山洞里有妖魔鬼怪,神说我们不能住进去!"人群中的大祭司说道。"为什么呀?"年轻人问道。"这是信仰,不要问为什么。信仰是不需要理由的。"大祭司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