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6篇
生物科学   6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肝移植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肝移植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肝移植患者在术后第1、3、5、7天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PCT值,并同时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以判断PCT水平变化与肝移植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移植组术后第1天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CRP水平、WBC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各时段血清PCT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CT水平可以有效判断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严重程度;PCT的动态变化能有效预测肝移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2.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耐药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间,我院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特性。6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有19例术后并发真菌感染,感染率为31.1%;共检出52株真菌,以酵母菌感染为主,主要真菌的检出率分别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1.9%(27/52)、白假丝酵母菌23.1%(12/52)、热带假丝酵母菌9.6%(5/52)、季也蒙假丝酵母菌9.6%(5/52)、克柔假丝酵母菌3.8%(2/52)、曲霉菌感染1.9%(1/52)。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肠道、尿道、血液、胆汁。药敏试验显示,51株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AMB)、制霉菌素(MYS)、5-氟胞嘧啶(5-FC)、酮康唑(KTC)、咪康唑(M IC)、益康唑(ECO)的平均耐药率分别是2.0%、7.8%、9.8%、29.4%、35.3%和41.2%。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应该加强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63.
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以近交系大鼠Dark Agouti(DA)为供体、Lewis(LEW)为受体(A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观察手术情况、生存情况及肝功能和病理学检查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同时以LEW→LEW作为对照组(B组)。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1.3%;手术时间为(90.70±5.68)min;无肝期时间(9.96±1.19)min;平均存活时间A组为(12.44±3.43)d,B组超过100d;A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术后不断升高,在第10~14d最为明显,血清白蛋白在术后第3d开始逐渐降低,在相同时相点,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A组移植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而B组没有。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下腔静脉逆灌注法与常规门静脉正向灌注法应用于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灌注法对新肝期再灌注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下腔静脉逆灌注法;B组(30例)采用门静脉正向灌注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体温、内环境的改变等情况。结果:①分别在新肝开放即刻、新肝期5分钟及15分钟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肺动脉压楔压、心率变化程度及心脏指数,A组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别于新肝期5分钟及15分钟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A组低于B组(P0.01);③观察开放时两组患者的最低温度,A组高于B组(P0.01);④观察血管活性药物用量,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中,采取逆灌注方法可减少术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两种灌注方式均需要加强对血流动力学、体温、酸碱平衡的监测与调整,做到针对性的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及监测患者自理能力对肝移植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60例,按手术先后进行编号,使用随机排列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术后宣教和护理模式,室验组应用有针对性的"肝移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采用"自理能力监测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睡眠和疼痛情况、术后第十日的自理能力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首次排气、排便、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首次下床和出院时间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睡眠和疼痛情况比较,患者每日睡眠时间增加,安眠药物使用率明显减少(P0.05),而且术后康复训练没有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术后第十日的自理能力比较,除自行进食(P0.05)外,自主上下床、自主如厕和自主洗漱三个方面室验组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和自理能力监测能有效促进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6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且能无限增殖的间质细胞,在肝脏疾病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方法,随着脂肪性供肝等边缘性供肝的增加,如何使边缘性供肝更好的发挥功能,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研究BMSC对脂肪性供肝肝移植术后肝脏功能恢复的影响将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7.
小儿肝移植术后益生菌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治疗小儿肝移植术后肠功能紊乱,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2例小儿肝移植术后肠功能紊乱,肠道感染,并监测血肝功能,血,大便细菌培养。结果:服药后患儿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结论:益生菌制剂对小儿肝移植术后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调整肠道功能,改善消化道症状,防治其他病原菌感染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68.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肝移植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术后并发症仍难以控制,导致不良预后,因此肝移植术后并发症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肠-肝轴”的提出,研究发现肝移植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干预肠道菌群及其信号通路可能是控制术后并发症的新途径。本文从肠道微生物的定义与生理作用、“肠-肝轴”的病理生理联系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作用及粪菌移植在肝病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列举肝病和肝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特点的相关研究,以及粪菌移植改善微生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相关研究,旨在阐述肝移植患者肠道紊乱的可能机制与菌群的具体变化,并展望应用粪菌移植技术加快肝移植术后恢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9.
基因治疗应用于动物肝移植的研究已经具有可行性,有望在减少移植排异,诱导免疫耐受等方面取得突破,从而提高移植肝的存活时间,推动肝移植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