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生物科学   9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登革热是由黄病毒科的登革病毒引起,并影响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城镇的地方性病毒流行病。近年来,登革热及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已成为分布更广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点流行病。登革病毒有4个不同血清型,初次感染后,对同型登革病毒可导致终身保护性免疫,而对再次感染其他3型登革病毒,  相似文献   
22.
登革病毒是蚊源性病原,保持于森林(非人灵长类/森林蚊子)和地方性流行(人类/城市/家周蚊子)循环中。由蚊媒介的人-人的传播在亚洲和美洲是病毒循环的通用方式,而在西非森林循环占优势。登革病毒的地方性流行方式源于森林登革病毒对家周/城市蚊子的适应。在2004-2007年,马来西亚在登革1型流行中分离到1株原型森林登革1型病毒。该病毒与哨猴株间外膜基因序列——核苷酸序列相似性>97%,氨基酸序列相似性99%。在55位点上仅有1个氨基酸差异,猴株是缬氨酸,人株是异白氨酸。病毒能被流行登革病毒1型感染的患者血清中和。该病毒的罕见分离表明来自只限于森林循环的一种有限的外溢感染。估计患者株序列进化率是5.2×10-4取代/位点/年。尼日利亚1965年从发热患者分离到3株森林病毒,遗传发生树表明不同于地方流行登革病毒并均在森林登革病毒区块内,表明外溢流行。埃及伊蚊在西非森林中表现偏动物倾向,在登革病毒森林扩大循环中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3.
1986年,在海南岛发生登革热爆发流行期间,应用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鉴定所分离的35株登革热毒。接种标本的第一代C_6/36细胞于感染病毒后96小时内登革病毒抗原检出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24.
<正>一、引言 核酸杂交技术是一种发展很快、应用极广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它利用核苷酸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通过一段已知特异性的核酸分子,标记上特定的示踪物质作为探针,在液相或固相中与待测标本中的特异性核酸反应,探针与标本核酸的互补单链经氢键作用而形成双链。然后,通过一定的程序显示杂交双链的存在、状态、大小或数量进行检测。故核酸杂交亦称分子杂交(moiecular hybridization)。  相似文献   
25.
26.
47kD尾连蛋白(tail interacting protein of 47kD, TIP47)是PAT蛋白家族成员,主要定位于脂滴(lipid droplets, LDs)表面及细胞质中,参与脂质代谢调节及病毒复制、转运、组装、释放过程,而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和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等多种病毒感染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现就目前TIP47在HIV、HCV、DENV等多种病毒感染中所起的作用作一概述,旨在为抗病毒治疗及疫苗研制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灭活贝氏柯克斯体增强小鼠非特异性抗登革病毒感染的免疫效能。方法 用灭活贝氏柯克斯体全细胞疫苗(WCV)免疫BALB/c小鼠,每只小鼠皮下注射50μg WCV,初次免疫后第5周及第7周分别腹腔注射20μg WCV加强免疫。1周后,用10~5 TCID_(50)剂量的登革病毒2型经尾静脉注入感染小鼠,于感染后48、72h分别解剖小鼠.自血和脑组织提取RNA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样本。结果 用登革病毒特异的定量PCR检测感染小鼠血RNA样本,结果显示感染72h血样本中病毒含量显著低于48h样本,但免疫小鼠与未免疫小鼠之间无显著差异。检测脑组织RNA样本,未免疫小鼠和免疫小鼠的感染48h样本检出病毒均为少量;但未免疫小鼠感染96h样本检出病毒量明显增加,显著高于免疫小鼠。结论 灭活贝氏柯克斯体可诱导机体产生非特异的免疫应答,具有一定增强小鼠抗登革病毒感染的能力,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本研究旨在制备和鉴定小鼠抗Ⅱ型登革病毒(DENV‐2)10种蛋白的抗体,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构建DENV‐210种蛋白的重组质粒,提取质粒 DNA ,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共免疫4次。末次免疫后2周取小鼠血清,利用DENV‐2感染的Vero细胞和DENV‐2各蛋白的稳定表达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价免疫效果,分析抗体的特点。DNA免疫小鼠后获得抗DENV‐210种蛋白的抗血清,抗体效价波动于1∶400~1∶16127之间,以抗E蛋白抗体效价最高,达1∶16127,而抗NS3、NS4b、NS5蛋白抗体效价较低,仅为1∶400。利用DENV‐2感染的Vero细胞和稳定表达病毒蛋白的EAhy926细胞进行IFA染色,抗DENV‐2各蛋白的抗血清均可特异性识别DENV‐2抗原。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抗E、NS1、NS4b和NS5蛋白抗体能识别热变性蛋白,其他抗血清未呈现阳性反应条带。本研究提示,DNA免疫小鼠所获得的抗DENV‐2各蛋白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自然感染或模拟自然感染状态下的DENV‐2蛋白,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工具,也表明DNA免疫法可作为抗体制备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29.
登革病毒致病机理中,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占据重要地位,可能在人体二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引起严重疾病。对近年来重症登革病毒感染作用机制研究中常用的细胞系、动物模型、ADE对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促进作用以及ADE引起的细胞因子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