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5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441篇
生物科学   396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随访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子宫内膜癌肿瘤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2.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人和多种哺乳动物以神经退行性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引起这类疾病的病原因子是一种编码宿主蛋白的PrPC转变为异常的PrPSC沉积在大脑,导致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发生。本文从临床症状识别、组织病理学诊断、致病性朊蛋白检测、生物学测定以及毒株鉴定等几个方面作一回顾和总结,为揭示朊病毒疾病致病机理和诊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3.
HIV感染早期病毒p24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检测血清中HIV-p24蛋白的方法,作为HIV感染早期即窗口期的监测手段。方法:用纯化的p24蛋白免疫小鼠及家兔,获得单克隆及多克隆抗体,经DEAE-52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后,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建立ELISA双抗体夹心及间接双抗体夹心方法,检测HIV-p24蛋白。结果:包被单抗、标记多抗或包被多抗、标记单抗,均能特异地检出系列稀释的p24蛋白,包被混合单抗较包被多抗更敏感;经标记的抗种属抗体放大可明显提高检测的敏感性。结论: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检测p24蛋白的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放大方法可检出50pg/mL的HIV-p24蛋白,检测敏感性与国际同类产品相似。  相似文献   
994.
植物多肽信号分子RALF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肽信号分子调控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在动物、细菌、真菌中广泛存在,而植物多肽成分的信号分子直到1991年才首次报道,但随后即从植物中陆续分离出多种多肽类生长调节因子.快速碱化因子(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RALF)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被证明在植物多个器官的不同发育时期都表达,具有使植物组织生长的培养基碱化、抑制根生长等多种作用.现对RALF同源基因的特征以及表达情况、RALF多肽的结构及生理功能等进行介绍,为RALF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摘要 目的:观察人附睾蛋白4(HE4)、乙醛脱氢酶1(ALDH1)、黏附分子CD44在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检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卵巢癌患者、10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分为纳入恶性组与良性组,另外选取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中HE4、ALDH1及组织中CD44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患者的HE4、ALDH1水平及CD44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良性组与对照组(P<0.05),良性组患者的HE4、ALDH1水平及CD44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未发生淋巴转移患者比较,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发生淋巴转移的卵巢癌患者HE4、ALDH1水平及CD44阳性表达率更高(P<0.05),Spes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E4、ALDH1水平及CD44阳性表达率均与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转移成正相关(P<0.05)。ROC特征曲线结果显示,HE4、ALDH1、CD44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0.768及0.610,采用3项指标联合(并联)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AUC及敏感度均高于单一指标诊断(P<0.05)。结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HE4、ALDH1及组织中CD44均呈现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密切相关,HE4、ALDH1联合CD44检测对卵巢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96.
中医学诊法知识 中医诊断疾病所用的“四诊”方法,即是通过“观象”的方法认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辨别证候,施以治疗。  相似文献   
997.
摘要 目的:探讨尿液U-ABRBC、U-RBC及U-RBCPA联合检测在肾性血尿中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肾性血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U-RBCPA、U-RBC、U-ABRBC的表达与肾性血尿的关系;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肾性血尿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U-RBCPA、U-RBC、U-ABRBC对肾性血尿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U-RBCPA、U-R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U-ABR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RBCPA、U-RBC、U-ABRBC与肾性血尿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U-RBCPA、U-RBC、U-ABRBC是影响肾性血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RBCPA诊断肾性血尿的敏感度75.00 %,特异度76.00 %和AUC值为0.721;U-RBC诊断肾性血尿的敏感度78.00 %,特异度80.00 %和AUC值为0.756;U-ABRBC诊断肾性血尿的敏感度73.00 %,特异度72.00 %和AUC值为0.722;三项指标拟合诊断诊断肾性血尿的敏感度90.00 %,特异度88.00 %和AUC值为0.821。结论:U-RBCPA、U-RBC、U-ABRBC的差异化表达可作为诊断评估肾性血尿的可靠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98.
Yi BD  Ma B  Xing BR 《生理学报》1999,(2):147-152
在离体灌流的牛蛙交感神经节标本上,电刺激节前纤维,细胞内记录B细胞的电活动,观察给予皮质醇对B细胞突触传递作用。主要结果有:(1)电刺激节前纤维,细胞内记录170个B细胞的动作电位,给予皮质醇后0.5 ̄3min内,52个B细胞的突触传递发生脱漏甚至完全阻断,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甾体激素胞内受体阻断剂RU38486可部分阻断这种作用。(2)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不能阻断皮质醇的快速阻断作用。(3)阿托  相似文献   
999.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AIV)给人类健康已带来严重威胁,而实验室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对禽流感的预防、控制及应急反应决策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这使其成为了研究热点并取得了巨大进步。就禽流感的实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从病毒分离、免疫学诊断及分子诊断3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对大鼠杏仁核多巴胺能系统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Dong XL  Xie JX 《生理学报》2003,55(5):589-593
用快速周期伏安法(fast cyclic voltammetry,FCV)测定了动情周期各期雌鼠、去卵巢(ovaricectomized,OVX)鼠和正常雄鼠的杏仁核(amygdala,Amy)多巴胺(dopamine,DA)释放,同时应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以上各组大鼠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的TH阳性神经元数目。并在此基础上,将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侧脑室注射,观察了其对各组大鼠Amy DA释放的作用。结果显示,雌鼠动情前期DA释放量最高,高于其余三期和OVX鼠;AmyDA释放和VTATH阳性神经元数目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雌性高于雄性;大豆异黄酮可快速(5min内)增加雌鼠、OVX鼠的Amy DA释放,提示大鼠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差异对中脑边缘系统DA能神经元存在调节作用,大豆异黄酮可在中枢发挥类雌激素作用,调节杏仁核DA能神经递质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