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4篇
生物科学   2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通过对广州市12条道路绿地土壤进行采样调查,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广州市道路绿地土壤肥力特征及筛选出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广州市道路绿地土壤pH值为5.52~8.76,碱性和强碱性土壤比例为78.26%;EC值和有机质平均值分别为0.19 mS/cm和26.52 g/kg;有效磷含量很高,全氮和全钾含量较高,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低。筛选结果显示,广州市道路绿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可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主要因子,全钾和速效钾为次要因子。  相似文献   
62.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溅蚀与团聚体分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开垦年限为8 a、30 a、50 a的典型黑土耕地和未开垦的天然次生林林地表层土壤为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的溅蚀规律及溅蚀过程中团聚体分选、分布特征,并通过析因分析研究了开垦对黑土溅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开垦年限黑土耕地土壤的溅蚀量明显高于未开垦次生林林地土壤,且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变化范围为0.95~7.06 g·cm-1;土壤溅蚀量与溅蚀距离表现出紧密的指数函数关系,而且随着水平空间距离的增加,小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比例逐渐增加;溅蚀对黑土团聚体产生富集作用与损耗作用的临界粒级为1.0 mm;粒级>2 mm、<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质含量是典型黑土土壤溅蚀量及其变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3.
为探明盐碱胁迫对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该文设置了7个盐碱梯度,利用SPSS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巨菌草根际土壤生理指标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各处理间,巨菌草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结构均存在差异;12‰盐碱浓度下,真菌优势菌纲为粪壳菌纲(68.5%)、散囊菌纲(16.3%),细菌优势菌...  相似文献   
64.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柠条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柠条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柠条栽植7 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坡耕地显著增加,随后每5~7 a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在前13 a无显著变化,20~30 a处于基本稳定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加,但明显低于天然侧柏林;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升高,20~25 a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30 a时达到最低值;qCO2在恢复初期较坡耕地显著升高,随后迅速降低,30 a后回落至坡耕地之下,但仍显著高于天然侧柏林;不同灌木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年限相同的沙棘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明显高于柠条林,但qCO2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显著相关.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可通过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理化指标,必须加强林地管理,促进植物群落的拓殖与更替,且此过程相对于生态破坏过程要漫长的多.  相似文献   
65.
西藏人工造林作业区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西藏将要造林作业区的土壤肥力水平,对6个地市524个造林作业区的土壤样本进行了养分测定,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表明: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0.425~1.972,土壤综合肥力水平一般的作业区数量占64.9%,贫瘠的占34.9%,肥沃的占0.2%.各属性分肥力指数均值表现为: 碱解氮>pH>全氮>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全磷>全钾,指数值为0.654~2.643,全氮、碱解氮的肥力水平主要为肥沃、很肥沃,速效钾、有机质、全磷的肥力水平主要为一般,有效磷、全钾的肥力水平主要为贫瘠,土壤酸碱度适宜.各地市造林作业区平均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表现为: 林芝市>昌都市>山南市>拉萨市>日喀则市>阿里地区,其中,阿里地区、日喀则市、拉萨市造林作业区土壤综合肥力水平为贫瘠,昌都市、林芝市为一般,而山南市一般和贫瘠的数量相当.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总体偏低,土壤综合肥力、土壤各属性肥力水平由西北部的阿里地区至东南部的林芝市逐渐趋好,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相似文献   
66.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烤烟产质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生物有机肥对广元烟区烤烟产质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以云烟 87 为试验材料, 开展了不同生物有机肥施用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施用生物有机肥, 烤烟产量增加 1341.19—1499.06 kg·ha-1, 上等烟比率增加8.19%—10.88%, 产值最高增加 10838.62 元/ha, 显著地提高了烤烟上等烟比例和产值量(p<0.05); (2)施用生物肥烤烟钾素含量增加, 土壤养分增加, 蛋白酶活性增强; (3)采用供试细菌 SJ40、8GW11 和 C11 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效果优于接种放线菌生产的生物有机肥, 施用量以 1500 kg·ha-1 最佳。  相似文献   
67.
许了1985-1999年试验期间各模拟施肥模型的作物移出养分量和施肥输入养分量,结果表明,施用N肥可加剧土壤P收支赤字,而施用N,P肥则加剧土壤K收支赤字,实验展示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大面积贫P土壤和80年代大面积缺K土壤出现的原因,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缓解土壤养分收支赤字,但不能满足丰产作物的养分需求,在保持养分循环利用基础上根据土壤肥力适当施用化肥,可满足丰产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平衡土壤养分收支,不致发生大量过剩N进入环境。  相似文献   
68.
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欧氏距离统计方法,对海南18县市与泰国、马来西亚红毛丹主产区的7个主要气候因子间的距离相似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海南岛保亭县是红毛丹最佳气候宜植区。这与海南试种结果完全吻合,通过实地调查、土样采集分析,结合多年观察以及同泰国、马来西亚产区对比分析,初步明确了引种红毛丹的生态环境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69.
施加外源稀土元素对土壤中氮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土培试验 ,测定了施加不同剂量农用稀土微肥 (常乐 )后不同采样时间的土壤有效N、NH 4 N、NO-3 N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 .结果表明 ,当外源稀土施入量较大时 ,土壤有效N和NH 4 N含量明显降低 ,而土壤NO-3 N的变化不显著 .根据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方法 ,实验确定外源稀土对土壤NH 4 N和有效N浓度影响的无观察效应浓度 (NOEC)应为 5mg·kg-1风干土 .实验观察到土壤NH 4 N含量的降低与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R2 =0 .87) .外源稀土对土壤N形态转化和有效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外源稀土施入量较高时抑制了土壤脲酶参与下的氨化作用 .土壤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适应过程进行自我调节 ,恢复N供给的能力 .  相似文献   
70.
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次生演替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105,自引:7,他引:98  
从土壤物质、化学和生物因子等方面出发,建立了土壤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浙江天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过程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裸地、藻丛、马尾松林、马尾松木荷林、木荷 林、栲树木荷林和栲树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048、0.324、0.474、0.514、0.657、0.905和0.924。可见,随着进展演替,土壤肥力呈增长趋势,并且由于群落类型,尤其是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