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1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学科分类
自然科学 | 19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106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国雄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
为了解决钢铁企业粉尘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合理地回收和利用含铁资源,作者运用添加精矿粉和其它粘结剂成型的方法,采用回转窑预还原的工艺手段,对武钢各种含铁粉尘的回收利用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回收工艺的合理性、经济性及可行性,获得了适宜于作为高炉炉料或炼钢用添加料的优质球团。 相似文献
32.
微生物提高辽河稠油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利用本源微生物提高稠油采收率新技术 ,详细研究采用微生物富集分离方法从辽河海河油田稠油区块原油、地层水中分离筛选出了三株对稠油有降解作用的本源细菌 ,并将其应用于该区块原油模拟驱油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水驱后的油藏中存在能降解稠油并产生羧酸 ,酯 ,醇和二氧化碳等产物的微生物 ;室内可通过调整培养物配方激活微生物 ,使三次采收率提高 2 3 7% ;各单一菌种对原油的作用机制不同 ,它们能协同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 .因此 ,在经过更详细的微生物区系分析后 ,该区块稠油有望实现本源微生物驱 . 相似文献
33.
矿井开采初期采用放顶煤开采,其技术得到成功应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放顶煤过程中,顶部漏矸对煤质有影响。为提高煤质试用大采高一次开采工艺,依据放顶煤开采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大采高一次开采工艺主要问题存在于对煤层的顶板控制,有着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34.
35.
黄云清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33(3):1-12
设计了一种基于显示多项式恢复(EPR)的后验误差估计,这种恢复是对函数值进行恢复,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每条边上通过求解只有一个未知量的局部问题来恢复边中点的函数值。首先,给出了EPR方法的显示公式。该文基于EPR的后验误差估计分别与最新顶点加密方法和CVDT加密方法相结合,构造自适应有限元算法求解椭圆方程。数值试验表明基于EPR的后验误差是有效的,特别地对于泊松方程,在CVDT网格上EPR具有超收敛性质.最后,对一维情形,给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6.
37.
廖海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5)
为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同时解决松南气田天然气的脱碳埋存问题,决定在腰英台油田开展CO2驱替试验.针对研究区块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建立了符合油藏地质特点的三维地质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CO2注气方式——单段塞连续注气、周期注气、水气交替,并对注入总量、注入速度、油井流压、注气气质标准等敏感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O2最佳用量为0.8 PV,最佳注入速度为2.3×103m3/d,油井最佳流压平均为7 MPa,注入方式以水气交替注入(气水体积比1∶1)为最佳方案,预测提高采收率可达23.7%,比水驱提高14.4%.注入CO2气体中,要减少CH4的含量,添加经济适量的C2—C6组分,可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38.
单一的防砂技术在稠油热采井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解决热采井防细粉砂,从改善纤维复合防砂技术体系中的基体(树脂涂敷砂)性能入手,以期使纤维复合防砂技术能够用于热采井防砂。通过考察水溶性酚醛树脂、ER树脂粉末、偶联剂、增强剂加量对砂体抗压强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分析了体系中各组分的作用机理。通过室内实验优化了纤维防砂体的配方,研究表明,偶联剂、改性剂、增强剂、ER树脂粉末、水溶性酚醛树脂SR1、石英砂之间的质量比为(0.15~0.20)∶3.1∶1.5∶(2~4)∶10∶100时体系具有较高的防砂强度,并且在350℃下仍能保持在3MPa左右,较不加入纤维时高30%,渗透率可增加10%左右。 相似文献
39.
测量了一种新型活性聚合物的黏弹性和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测量结果显示该活性聚合物的黏弹性高于大庆聚合物驱油用1900万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相对于1900万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具有一定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又在二维纵向均质大岩心(4.5cm×4.5cm×30cm)上以三管并联(渗透率分别为0.5μm2、1μm2、2μm2)的方式进行了普通聚驱后活性聚合物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活性聚合物在普通聚驱后能够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使原油采收率在聚驱后可以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40.
针对Albert盆地北区J油田高孔渗砂岩储层,在沉积微相精细划分基础上,运用物性测试、岩心描述、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采用储层沉积学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J油田层间及微相砂体内均存在较强非均质性,普遍杂基和局部高含量碳酸盐充填,以及粒度变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结合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孔喉参数、流动指数及储层评价标准,将J油田高孔渗储层分为4类,1、2类属于非常好储层范围,物性为特高孔渗类,渗流能力强,3类为好储层,4类为中上等储层。以此建立储层分类地质模型。达到更加客观表征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并奠定Albert盆地北区储层研究方法及评价基础。 相似文献